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微囊的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1.1 微囊的概念 | 第9-10页 |
1.1.2 微囊化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3 微囊的制备方法 | 第11-14页 |
1.2 明胶和多聚磷酸盐制备微囊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以多聚磷酸钠为壁材制备微囊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明胶和多聚磷酸钠制备微囊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模型药物简介 | 第17-20页 |
1.3.1 OMC概述 | 第17-18页 |
1.3.2 包覆OMC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 第21-36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1.1 仪器 | 第21页 |
2.1.2 试剂 | 第21-22页 |
2.2 OMC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 第22-26页 |
2.2.1 色谱条件 | 第22-23页 |
2.2.2 方法学验证 | 第23-26页 |
2.3 OMC的降解 | 第26-30页 |
2.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26-28页 |
2.3.2 方法学验证 | 第28-30页 |
2.4 OMC溶出量测定 | 第30-32页 |
2.4.1 接收液的选择 | 第30-31页 |
2.4.2 溶出量测定 | 第31-32页 |
2.5 OMC经皮渗透量测定 | 第32-33页 |
2.6 讨论 | 第33-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对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微囊的工艺研究 | 第36-73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3.1.1 仪器 | 第36-37页 |
3.1.2 试剂 | 第37页 |
3.2 壁材选择 | 第37-49页 |
3.2.1 玻璃珠的处理 | 第37-38页 |
3.2.2 明胶-多聚磷酸钠为壁材制备微囊 | 第38-40页 |
3.2.3 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微囊 | 第40-42页 |
3.2.4 明胶-壳聚糖为壁材制备微囊 | 第42-44页 |
3.2.5 壳聚糖-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微囊 | 第44-46页 |
3.2.6 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制备微囊 | 第46-48页 |
3.2.7 结果与讨论 | 第48-49页 |
3.3 以明胶-多聚磷酸钠为壁材制备对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微囊 | 第49-52页 |
3.4 OMC微囊的单因素考察 | 第52-61页 |
3.4.1 不同bloom值的明胶对微囊性质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2 载药量对微囊性质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3 复凝pH对微囊性质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4 固化温度对微囊性质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5 固化剂用量对微囊性质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6 固化时间对微囊性质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7 后处理对微囊性质的影响 | 第60-61页 |
3.5 Box-Behnken Design | 第61-67页 |
3.5.1 优化设计 | 第61-63页 |
3.5.2 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3.6 讨论 | 第67-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明胶-多聚磷酸钠微囊的质量评价 | 第73-86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73-74页 |
4.1.1 仪器 | 第73页 |
4.1.2 试剂 | 第73-74页 |
4.2 G-SPP微囊的表征 | 第74-76页 |
4.2.1 光学图片分析 | 第74-75页 |
4.2.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75页 |
4.2.3 粒径分布 | 第75-76页 |
4.3 OMC微囊的溶出实验 | 第76-77页 |
4.4 OMC及其降解产物微囊的经皮渗透实验 | 第77-80页 |
4.4.1 降解产物微囊的制备 | 第77页 |
4.4.2 防晒霜的制备 | 第77-78页 |
4.4.3 OMC及其降解产物的经皮渗透 | 第78-80页 |
4.5 包封率的测定 | 第80页 |
4.6 OMC微囊的紫外吸收效率 | 第80-81页 |
4.7 以明胶-多聚磷酸钠为壁材对固体芯材的包覆 | 第81-83页 |
4.8 讨论 | 第83-85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