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基于ANSYS的新型框架整体填充墙受力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1 填充墙材料发展背景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浮石混凝土整体式框架填充墙的设计与构造研究第17-21页
    2.1 我国墙体产品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2.2 浮石混凝土整体式框架填充墙的设计与构造研究第18-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及单元选取第21-33页
    3.1 计算模型第21-23页
        3.1.1 等效平面框架模型第21页
        3.1.2 层模型第21-22页
        3.1.3 等效斜压杆模型第22页
        3.1.4 微观有限元模型第22-23页
    3.2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第23页
    3.3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模型第23-24页
        3.3.1 分离式模型第24页
        3.3.2 整体式模型第24页
        3.3.3 两种模型的对比第24页
    3.4 填充墙有限元分析模型第24-25页
        3.4.1 分离式模型第24-25页
        3.4.2 整体式模型第25页
        3.4.3 两种模型的对比第25页
    3.5 各材料的本构关系及其破坏准则第25-31页
        3.5.1 钢筋的本构关系第25-26页
        3.5.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第26-29页
        3.5.3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第29-31页
    3.6 结构仿真分析所用单元的选取第31-32页
        3.6.1 Solid65单元第31页
        3.6.2 Conta174单元第31-32页
        3.6.3 Targe170单元第32页
    3.7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整体式框架填充墙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33-50页
    4.1 分析模型的建立步骤第33-38页
    4.2 模型验证第38-40页
        4.2.1 模型介绍第38-39页
        4.2.2 结果对比分析第39-40页
    4.3 脱开距离的取值第40-46页
        4.3.1 空框架的极限位移第41-44页
        4.3.2 不同脱开距离对框架填充墙抗侧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4.4 框架填充墙抗侧性能比较分析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整体式框架填充墙的地震响应分析第50-68页
    5.1 地震波的选取第50-52页
        5.1.1 选波原则第50页
        5.1.2 地震波的选取第50-52页
        5.1.3 瑞雷阻尼理论第52页
    5.2 地震响应分析结果对比第52-66页
        5.2.1 0.15 g加速度作用下结构的响应第53-57页
        5.2.2 0.3 g加速度作用下结构的响应第57-61页
        5.2.3 0.4 g加速度作用下结构的响应第61-66页
    5.3 结论第66-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现浇自保温浮石混凝土填充墙施工技术研究第68-78页
    6.1 施工准备第68页
    6.2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第68-76页
        6.2.1 施工工艺流程第68-69页
        6.2.2 浮石混凝土的制备第69页
        6.2.3 定位放线第69-70页
        6.2.4 钢筋的布置施工第70-72页
        6.2.5 柔性材料的粘贴第72-73页
        6.2.6 模板的支设第73-75页
        6.2.7 浮石混凝土的浇筑第75-76页
        6.2.8 模板的拆除及混凝土的养护第76页
    6.3 浮石混凝土整体式框架填充墙的特点第76-77页
    6.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7.1 结论第78页
    7.2 本文的创新点第78-79页
    7.3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致谢第83-8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轨道车辆附属设备重量分配优化及对车体模态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铁皮石斛部分WRKY转录因子的基因克隆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