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5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7页 |
1.1.1 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的历史背景 | 第17-19页 |
1.1.2 我国城乡二元制度下的乡村问题 | 第19-25页 |
1.1.3 广东省区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面临的抉择 | 第25-27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27-29页 |
1.2.1 乡村规划 | 第27-28页 |
1.2.2 规划体系 | 第28页 |
1.2.3 规划与管理制度建设 | 第28-29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29-46页 |
1.3.1 国内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 第29-38页 |
1.3.2 英国及有关国家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 第38-46页 |
1.3.3 总结 | 第46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6-4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46-4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47-48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 第48-5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48-5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52-54页 |
1.5.4 研究框架 | 第54-55页 |
第二章 乡村规划的核心问题 | 第55-80页 |
2.1 英国的乡村问题及乡村规划的历史参照 | 第55-60页 |
2.2 我国的乡村问题与乡村规划 | 第60-70页 |
2.2.1 乡村规划要解决乡村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问题 | 第63-65页 |
2.2.2 乡村规划要解决区域生态保护的问题 | 第65-68页 |
2.2.3 乡村规划要解决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 | 第68-69页 |
2.2.4 乡村规划要促进乡村自治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 | 第69-70页 |
2.3 乡村规划问题的特征 | 第70-73页 |
2.3.1 乡村规划问题的空间尺度是区域 | 第70-71页 |
2.3.2 乡村规划问题的责任主体是国家 | 第71-72页 |
2.3.3 乡村规划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保护 | 第72-73页 |
2.4 我国处于城镇化进程与乡村保护同步进行的特殊阶段 | 第73-75页 |
2.4.1 我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 | 第73-74页 |
2.4.2 我国发展阶段与乡村规划问题的特殊性 | 第74-75页 |
2.5 乡村规划的新维度:关注乡村价值 | 第75-78页 |
2.5.1 乡村具有承担休闲娱乐需求的功能 | 第75-76页 |
2.5.2 乡村可容纳隐形失业,减少就业压力 | 第76-77页 |
2.5.3 乡村承担农民社会保障和养老功能 | 第77-7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乡村规划的基本特征 | 第80-126页 |
3.1 乡村是一个区域概念 | 第80-86页 |
3.1.1 不同学科对乡村的定义 | 第80-82页 |
3.1.2 乡村概念的特征 | 第82-83页 |
3.1.3 乡村区域的范围 | 第83-86页 |
3.2 乡村规划问题与规划空间尺度 | 第86-105页 |
3.2.1 英国乡村问题与乡村规划的尺度 | 第86-93页 |
3.2.2 我国乡村问题与乡村规划的尺度 | 第93-104页 |
3.2.3 英国与中国的乡村规划对比 | 第104-105页 |
3.3 我国现行乡村规划工具的反思 | 第105-117页 |
3.3.1 乡村规划类型繁多,但缺乏区域规划的类型 | 第105-108页 |
3.3.2 村庄尺度的规划难以实现规划目标 | 第108-109页 |
3.3.3 村庄规划的关注对象是村庄建设用地 | 第109-113页 |
3.3.4 乡村区域被规划割裂 | 第113-117页 |
3.4 乡村规划中具有区域规划的基本特征 | 第117-118页 |
3.5 构建问题尺度与利益范围相关的乡村规划空间尺度 | 第118-124页 |
3.5.1 国家尺度 | 第119-121页 |
3.5.2 区域空间尺度 | 第121-124页 |
3.5.3 村庄空间尺度 | 第12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四章 乡村规划的实质特征 | 第126-180页 |
4.1 区域城镇化与乡村发展 | 第126-152页 |
4.1.1 区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分化 | 第126-134页 |
4.1.2 城镇化进程中的两类区域 | 第134-135页 |
4.1.3 城镇化区域的乡村发展类型 | 第135-145页 |
4.1.4 非城镇化区域的乡村发展类型 | 第145-152页 |
4.2 乡村规划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 第152-168页 |
4.2.1 城镇化区域的乡村规划情况 | 第152-162页 |
4.2.2 非城镇化区域的乡村规划情况 | 第162-166页 |
4.2.3 乡村发展目标的多样性与规划工具的失效 | 第166-168页 |
4.3 乡村规划的选择、目标与范围 | 第168-173页 |
4.3.1 依据乡村发展目标选择规划类型 | 第168-170页 |
4.3.2 乡村规划的目的与目标 | 第170-171页 |
4.3.3 乡村规划的范围选择 | 第171-173页 |
4.4 乡村规划的实质 | 第173-174页 |
4.4.1 乡村规划的首要任务农业补贴与扶持政策的空间落实 | 第173页 |
4.4.2 乡村规划实质特征是保护规划 | 第173-174页 |
4.5 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本质差异 | 第174-178页 |
4.5.1 城乡规划的特征与我国规划体系的演变历史 | 第174-176页 |
4.5.2 学界对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体系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176-177页 |
4.5.3 乡村区域与城市区域属于不同的空间范畴,适用不同规划体系 | 第177页 |
4.5.4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增长控制,乡村规划的基本要求是维持与防治衰退 | 第177-1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78-180页 |
第五章 乡村规划的责任主体 | 第180-210页 |
5.1 乡村规划的编制主体与责任主体 | 第180-183页 |
5.1.1 乡村规划的编制主体应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村民组织 | 第180-181页 |
5.1.2 当前乡村责任主体与规划编制主体的错位 | 第181-183页 |
5.2 国家和农民的关系 | 第183-197页 |
5.2.1 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历史演变 | 第183-188页 |
5.2.2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 | 第188-189页 |
5.2.3 城乡二元政治制度下的桎梏 | 第189-194页 |
5.2.4 我国二元社会实质是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混合体 | 第194-195页 |
5.2.5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转型 | 第195-197页 |
5.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197-206页 |
5.3.1 我国管理乡村的行政体制的演变 | 第197-200页 |
5.3.2 现有行政体制的特点与问题 | 第200-204页 |
5.3.3 规划行政体制的改革建议 | 第204-206页 |
5.4 构建规划目标与群体利益相关的乡村规划责任主体 | 第206-208页 |
5.4.1 中央政府 | 第206-207页 |
5.4.2 区域机构 | 第207-208页 |
5.4.3 村组织 | 第2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208-210页 |
第六章 乡村规划的成果形式 | 第210-235页 |
6.1 规划的形式与类型 | 第210-214页 |
6.1.1 规划工具包括了多种形式 | 第210页 |
6.1.2 规划的五种类型 | 第210-212页 |
6.1.3 规划类型与所达到的目标 | 第212-213页 |
6.1.4 战略(strategies)是最符合规划特征的类型 | 第213-214页 |
6.2 乡村规划的具体形式 | 第214-223页 |
6.2.1 我国法定乡村规划的形式是“设计” | 第214-219页 |
6.2.2 英国乡村规划灵活采用政策、战略等形式 | 第219-223页 |
6.3 规划形式与规划的空间尺度相对应 | 第223-231页 |
6.3.1 英国乡村规划形式与空间体系 | 第223-230页 |
6.3.2 规划形式选择的依据 | 第230-231页 |
6.4 寻求适宜的乡村规划成果形式 | 第231-233页 |
6.4.1 国家尺度:政策 | 第231-232页 |
6.4.2 区域尺度:空间规划/战略、政策指引 | 第232页 |
6.4.3 村庄尺度:社区规划、整治与开发规划 | 第232-23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33-235页 |
第七章 乡村规划体系的理论框架 | 第235-249页 |
7.1 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第235页 |
7.2 乡村规划体系的框架 | 第235-236页 |
7.3 国家层次 | 第236-239页 |
7.3.1 乡村发展目标 | 第236页 |
7.3.2 空间尺度 | 第236-237页 |
7.3.3 规划制定的主体 | 第237-238页 |
7.3.4 规划内容要求 | 第238页 |
7.3.5 规划成果形式 | 第238-239页 |
7.4 区域层次 | 第239-245页 |
7.4.1 乡村发展目标 | 第239页 |
7.4.2 区域空间尺度 | 第239-240页 |
7.4.3 区域机构 | 第240页 |
7.4.4 规划内容 | 第240-241页 |
7.4.5 规划成果形式 | 第241页 |
7.4.6 乡村规划的制定与审批程序 | 第241-245页 |
7.5 村庄层次 | 第245-248页 |
7.5.1 乡村发展目标 | 第245-246页 |
7.5.2 空间尺度 | 第246页 |
7.5.3 规划制定的主体 | 第246-247页 |
7.5.4 规划内容 | 第247页 |
7.5.5 规划成果形式 | 第247-248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248-249页 |
第八章 广东省乡村发展与规划概况 | 第249-295页 |
8.1 广东省乡村的农业与农村人口发展趋势 | 第249-264页 |
8.1.1 广东省乡村的基本特征 | 第249-253页 |
8.1.2 广东省农业的发展趋势 | 第253-257页 |
8.1.3 广东省乡村人口的变化趋势 | 第257-259页 |
8.1.4 广东省农业的发展方向及目标 | 第259-263页 |
8.1.5 广东省农业与农村人口发展特征的总结 | 第263-264页 |
8.2 广东省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特征 | 第264-271页 |
8.2.1 广东省自然生态特征 | 第264-268页 |
8.2.2 广东省历史文化特征 | 第268-271页 |
8.3 广东省乡村发展与村庄建设 | 第271-276页 |
8.3.1 乡村的发展阶段:区域城镇化时期 | 第271-272页 |
8.3.2 广东省乡村建设情况 | 第272-276页 |
8.4 乡村发展的特征与历史阶段的分析评价 | 第276-277页 |
8.5 广东省乡村规划概况 | 第277-293页 |
8.5.1 乡村规划的发展历史 | 第277-288页 |
8.5.2 乡村规划与政策演变情况 | 第288-291页 |
8.5.3 广东省区域规划编制情况 | 第291-292页 |
8.5.4 乡村规划与政策的分析、总结和批判 | 第292-293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293-295页 |
第九章 广东省乡村规划体系的构建建议 | 第295-331页 |
9.1 广东省乡村规划体系的具体编制建议 | 第295-306页 |
9.1.1 广东省乡村规划的主要目标 | 第295页 |
9.1.2 广东省乡村规划的编制尺度 | 第295-297页 |
9.1.3 广东省乡村规划编制主体 | 第297-301页 |
9.1.4 广东省乡村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 第301-304页 |
9.1.5 规划制定与审批程序 | 第304-306页 |
9.2 广东省乡村规划体系的特点 | 第306-307页 |
9.3 “省域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战略”的编制模拟 | 第307-329页 |
9.3.1 划定乡村空间政策区域的方式 | 第307-319页 |
9.3.2 以县为单位的广东省乡村空间政策区域 | 第319-322页 |
9.3.3 建立乡村区域政策与补贴机制 | 第322-329页 |
9.4 本章小结 | 第329-33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31-33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331-332页 |
研究评价 | 第332-333页 |
创新点 | 第333页 |
研究不足与后续工作展望 | 第33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35-354页 |
附录 | 第354-3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60-361页 |
致谢 | 第361-363页 |
附件 | 第3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