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气候学论文

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36页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对三个“片面化”现象的思考第13-20页
        1.1.1 全球化和地域性背景下的当代岭南建筑第13-15页
        1.1.2 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建筑气候适应性第15-18页
        1.1.3 科技进步和建筑多元化背景下的建筑创作第18-20页
    1.2 研究对象与界定第20-26页
        1.2.1 整体观思维的引入第20-22页
        1.2.2 当代岭南建筑第22-23页
        1.2.3 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第23-26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6-27页
        1.3.1 研究目的第26页
        1.3.2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4 相关研究综述第27-32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第27-29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第29-32页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32-35页
        1.5.1 研究方法第32-33页
        1.5.2 研究创新点第33-35页
    1.6 研究框架第35-36页
第2章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分析及其整体观刍议第36-78页
    2.1 建筑气候适应性解读第36-40页
        2.1.1 狭义解读第36-39页
        2.1.2 广义解读第39-40页
    2.2 岭南气候分析第40-48页
        2.2.1 岭南气候类型第40-42页
        2.2.2 岭南气候要素第42-47页
        2.2.3 岭南气候特征第47-48页
    2.3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基本要求第48-52页
        2.3.1 遮阳隔热要求第49-50页
        2.3.2 通风散热要求第50-51页
        2.3.3 环境降温要求第51-52页
        2.3.4 防雨防潮防台风要求第52页
    2.4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发展分析第52-69页
        2.4.1 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可变性第52-54页
        2.4.2 原始时期的“完全开放”策略第54-58页
        2.4.3 传统时期的“外封闭内开放”策略第58-63页
        2.4.4 现代时期的“选择性开放”策略第63-69页
    2.5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整体观刍议第69-76页
        2.5.1 建筑气候适应性整体观概念第69-71页
        2.5.2 自然因素的整体性第71-72页
        2.5.3 文化因素的协调性第72-74页
        2.5.4 技术因素的适宜性第74-76页
    2.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3章 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理论探索第78-109页
    3.1 基于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整体观的当代因素分析第78-81页
        3.1.1 自然因素的恶化第78-80页
        3.1.2 文化因素的剧变第80-81页
        3.1.3 技术因素的跃升第81页
    3.2 时代背景下整体理性创作方法的复归第81-90页
        3.2.1 客观影响因素分析第81-84页
        3.2.2 主观影响因素分析第84-88页
        3.2.3 理性创作方法复归第88-90页
    3.3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第90-94页
        3.3.1 系统论的整体观核心思想第90-91页
        3.3.2 “两观三性”整体创作理论第91-93页
        3.3.3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整体观第93-94页
    3.4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的实践基础第94-104页
        3.4.1 以形态空间为主导的实践第94-99页
        3.4.2 以环境融合为主导的实践第99-102页
        3.4.3 以技术支撑为主导的实践第102-104页
    3.5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构成第104-107页
        3.5.1 多样性的总体策略第105-106页
        3.5.2 符合时代要求的局部策略第106-107页
    3.6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4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形态空间策略第109-176页
    4.1 气候适应性与建筑形式第109-112页
        4.1.1 当代建筑形式的发展趋势第109-111页
        4.1.2 气候适应性与建筑形式第111-112页
    4.2 适应气候的建筑群体布局策略第112-124页
        4.2.1 城市化与高层化的影响第112-114页
        4.2.2 朝向选择第114-115页
        4.2.3 密集式布局第115-118页
        4.2.4 分散式布局第118-121页
        4.2.5 高低层混合布局第121-124页
    4.3 适应气候的建筑体型策略第124-136页
        4.3.1 风格多元化与新技术的影响第124-125页
        4.3.2 小进深体型第125-127页
        4.3.3 架空体型第127-131页
        4.3.4 特异体型第131-136页
    4.4 适应气候的建筑空间策略第136-149页
        4.4.1 大型化与复合化的影响第136-138页
        4.4.2 水平流动空间第138-141页
        4.4.3 垂直流动空间第141-145页
        4.4.4 复合流动空间第145-149页
    4.5 适应气候的建筑界面策略第149-172页
        4.5.1 审美观念与新材料的影响第149-151页
        4.5.2 凹凸式界面第151-155页
        4.5.3 构件式界面第155-164页
        4.5.4 表皮式界面第164-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172-176页
第5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生态环境策略第176-207页
    5.1 建筑气候适应性与生态环境第176-180页
        5.1.1 岭南建筑的“绿文化”传统第176-177页
        5.1.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当代建筑生态环境营造第177-178页
        5.1.3 岭南建筑生态环境的气候应对作用第178-180页
    5.2 适应气候的建筑外部生态环境策略第180-187页
        5.2.1 外部生态环境的隔离与拓展第180-183页
        5.2.2 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因借第183-184页
        5.2.3 城市人工生态环境因借第184-187页
    5.3 适应气候的建筑地面生态环境策略第187-195页
        5.3.1 建筑生态环境的多元化趋势第187-188页
        5.3.2 室外生态环境第188-191页
        5.3.3 架空层生态环境第191-192页
        5.3.4 室内生态环境第192-195页
    5.4 适应气候的建筑立体生态环境策略第195-205页
        5.4.1 建筑生态环境的立体化要求第195-199页
        5.4.2 空中花园生态环境第199-203页
        5.4.3 垂直绿化生态环境第203-205页
    5.5 本章小结第205-207页
第6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技术策略第207-235页
    6.1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技术观第207-209页
        6.1.1 建筑技术双刃剑第207-208页
        6.1.2 基于整体观的的适度技术选择第208-209页
    6.2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总体技术策略第209-221页
        6.2.1 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总体技术策略第209-210页
        6.2.2 低技术的被动式气候适应性策略第210-215页
        6.2.3 高技术的主动式气候适应性策略第215-218页
        6.2.4 中间技术的混合式气候适应性策略第218-221页
    6.3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具体技术应用第221-233页
        6.3.1 新型材料技术应用第221-227页
        6.3.2 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第227-230页
        6.3.3 辅助设计技术应用第230-233页
    6.4 本章小结第233-235页
第7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整体应用第235-254页
    7.1 策略整体应用原则第235-241页
        7.1.1 提倡整体设计思维——建筑自身的整体性第236-237页
        7.1.2 遵循协调发展原则——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第237-239页
        7.1.3 应用当代适宜技术——建筑与经济的整体性第239-240页
        7.1.4 注重策略综合运用——建筑系统的整体性第240-241页
    7.2 策略整体应用实例分析第241-252页
        7.2.1 偏重形式与环境策略的实例——深圳万科中心第241-248页
        7.2.2 偏重形式与技术策略的实例——深圳建科大楼第248-252页
    7.3 本章小结第252-254页
结语第254-261页
参考文献第261-2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68-270页
致谢第270-271页
附表第271页

论文共2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电站分布式在线监测与组合测距系统
下一篇:小麦行距对套种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