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喷无返混塔板流体力学性能研究及流场模拟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新型垂直筛板现状 | 第8-15页 |
1.2.1 New-VST | 第9-10页 |
1.2.2 喷嘴孔-VST | 第10页 |
1.2.3 CTST | 第10-11页 |
1.2.4 LLC-Tray | 第11-12页 |
1.2.5 BTCT | 第12页 |
1.2.6 JCPT | 第12-13页 |
1.2.7 EJT | 第13-14页 |
1.2.8 CJ系列 | 第14-15页 |
1.3 新型垂直筛板流体力学及流场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1 压降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液膜高度和液体提升量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板上清液层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4 雾沫夹带 | 第20-21页 |
1.3.5 漏液 | 第21页 |
1.3.6 液相流场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3.7 气相流场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8 气液传质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第2章 脱硫过程再生塔现场运行现状 | 第25-35页 |
2.1 脱硫过程工艺流程与生产参数 | 第25-27页 |
2.1.1 脱硫过程工艺流程 | 第25-26页 |
2.1.2 操作参数 | 第26-27页 |
2.2 再生塔运行参数与流体分析 | 第27-32页 |
2.3 再生塔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2.4 CJST-MPⅡ塔板结构参数 | 第33-34页 |
2.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CJST-MPⅡ塔板气相流场模拟 | 第35-47页 |
3.1 气相流动数学模型 | 第35-38页 |
3.1.1 湍流模型 | 第35-37页 |
3.1.2 气相流动控制方程 | 第37-38页 |
3.2 气相流动物理模型 | 第38-41页 |
3.2.1 计算流动域 | 第38页 |
3.2.2 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3.2.3 网格划分及验证 | 第39-41页 |
3.2.4 湍流模型验证 | 第41页 |
3.3 压力分布分析 | 第41-44页 |
3.3.1 干板压降分析 | 第43-44页 |
3.3.2 帽罩压降分析 | 第44页 |
3.4 气相流场分析 | 第44-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CJST-MPⅡ塔板气液两相流场模拟 | 第47-84页 |
4.1 气液两相流动数学模型 | 第47-49页 |
4.1.1 湍流模型 | 第47页 |
4.1.2 多相流模型 | 第47-49页 |
4.2 气液两相流动物理模型 | 第49-53页 |
4.2.1 计算流动域 | 第49-50页 |
4.2.2 边界条件 | 第50-51页 |
4.2.3 网格划分及验证 | 第51-52页 |
4.2.4 湍流模型验证 | 第52-53页 |
4.3 压力分布与压降分析 | 第53-58页 |
4.3.1 液体流量对湿板压降影响 | 第55-57页 |
4.3.2 板孔动能因子对湿板压降影响 | 第57-58页 |
4.4 清液层高度分析 | 第58-61页 |
4.4.1 液体流量对清液层高度影响 | 第59-60页 |
4.4.2 板孔动能因子对清液层高度影响 | 第60-61页 |
4.5 清液层梯度分析 | 第61-62页 |
4.6 漏液分析 | 第62-64页 |
4.7 雾沫夹带分析 | 第64-67页 |
4.8 气液流场分析 | 第67-78页 |
4.8.1 相体积分数分析 | 第67-71页 |
4.8.2 速度分析 | 第71-78页 |
4.9 再生装置运行分析 | 第78-80页 |
4.10 CJST-MPⅡ塔板结构改进 | 第80-82页 |
4.11 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第84-85页 |
5.1 结论 | 第84页 |
5.2 建议 | 第84-85页 |
符号说明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