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现状研究及廊道规划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1.1 面积敏感物种研究 | 第9页 |
1.1.2 物种最小需求面积研究 | 第9-10页 |
1.1.3 廊道研究 | 第10-11页 |
1.2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目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2.1.1 大熊猫分布 | 第14页 |
2.1.2 环境变量 | 第14-15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15-17页 |
2.2.1 栖息地质量评价与栖息地斑块划定 | 第15页 |
2.2.2 大熊猫出现概率与栖息地面积的关系 | 第15页 |
2.2.3 大熊猫面积敏感的判定 | 第15-16页 |
2.2.4 最小需求面积估计 | 第16页 |
2.2.5 廊道规划 | 第16-17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17-40页 |
3.1 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及栖息地斑块 | 第17-20页 |
3.2 大熊猫出现概率与栖息地面积正相关 | 第20页 |
3.3 大熊猫是面积敏感物种 | 第20-21页 |
3.4 大熊猫的最小需求面积 | 第21-22页 |
3.5 大熊猫廊道 | 第22-40页 |
3.5.1 各廊道(群)概述 | 第25-38页 |
3.5.2 廊道土地覆盖类型 | 第38-4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0-43页 |
第5章 总结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56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