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种粮大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及供给状况研究--基于江苏省扬州市的调查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7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6页
    1.2 研究现状第16-31页
        1.2.1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研究现状第16-24页
        1.2.2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的研究现状第24-26页
        1.2.3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结构的研究第26-31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31-35页
        1.3.1 研究内容第31-34页
        1.3.2 创新之处第34-35页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35-37页
        1.4.1 研究方法第35-36页
        1.4.2 数据来源第36-37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37-51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种粮大户第37-39页
        2.2.1 “大户”的内涵研究第37-38页
        2.2.2 “大户”的划分标准第38-39页
    2.3 农业社会化服务第39-44页
        2.3.1 第一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内涵拓展阶段(1978-1989年)第39-40页
        2.3.2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完善阶段(1990-2007年)第40-42页
        2.3.3 第三阶段:“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第42-44页
    2.4 理论基础第44-50页
        2.4.1 公共物品理论第44-45页
        2.4.2 专业分工理论第45-47页
        2.4.3 行为理论第47-48页
        2.4.4 制度变迁理论第48-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经验借鉴第51-62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51-56页
        3.2.1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51-52页
        3.2.2 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52-54页
        3.2.3 德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54-56页
    3.3 亚洲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56-59页
        3.3.1 日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56-58页
        3.3.2 韩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58-59页
    3.4 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借鉴第59-61页
        3.4.1 构建完善的“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第60页
        3.4.2 强化合作社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第60-61页
        3.4.3 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第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种粮大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第62-75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问卷设计与分析方法第63-64页
        4.2.1 问卷设计第63页
        4.2.2 分析方法第63-64页
    4.3 需求意愿研究第64-66页
        4.3.1 问卷统计第64页
        4.3.2 需求意愿分析第64-66页
    4.4 影响因素研究第66-69页
        4.4.1 研究假说第66-68页
        4.4.2 实证模型与变量说明第68-69页
    4.5 影响因素分析第69-74页
        4.5.1 决策者自身特征的影响第70-71页
        4.5.2 农户家庭因素的影响第71-72页
        4.5.3 粮食种植特征的影响第72-73页
        4.5.4 土地流转因素第73-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种粮大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及其可得性研究第75-85页
    5.1 引言第75页
    5.2 种粮大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研究第75-80页
        5.2.1 问卷设计与分析方法第75-76页
        5.2.2 问卷统计及供给状况分析第76-80页
    5.3 种粮大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得性分析第80-83页
        5.3.1 问卷设计与分析方法第81页
        5.3.2 问卷统计与可得性分析第81-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种粮大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均衡性分析第85-90页
    6.1 引言第85页
    6.2 供需均衡状况分析第85-86页
    6.3 供需失衡原因分析第86-89页
        6.3.1 供给方面原因第86-88页
        6.3.2 需求方面原因第88-89页
    6.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七章 总结、政策建议与不足之处第90-95页
    7.1 研究总结第90-91页
    7.2 政策建议第91-93页
        7.2.1 供给方面建议第91-92页
        7.2.2 需求方面建议第92-93页
    7.3 不足之处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2页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论文及成果清单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教育视角下农村小学课堂教学问题研究--以山西省X小学为例
下一篇:小学低学段语文游戏教学法的运用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X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