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一)“智库”与“教育智库” | 第11-12页 |
(二)“机制”与“运行机制” | 第12-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国外学者对美国教育智库的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二)国内学者对美国教育智库的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三)研究简评 | 第19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美国教育智库的兴起与发展 | 第21-29页 |
一、美国教育智库兴起的背景分析 | 第21-24页 |
(一)美国智库兴起的整体环境 | 第21-23页 |
(二)美国教育智库的分化背景 | 第23-24页 |
二、美国教育智库的历史沿革 | 第24-27页 |
(一)美国教育智库的萌芽期(1945年—1985年) | 第25页 |
(二)美国教育智库的发展期(1985年—20世纪末) | 第25-26页 |
(三)美国教育智库的成熟期(2000年以来) | 第26-27页 |
三、美国教育智库的分类 | 第27-29页 |
(一)官方性质的教育智库 | 第27页 |
(二)半官方性质的教育智库 | 第27-28页 |
(三)民间性质的教育智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美国教育智库的运行机制 | 第29-39页 |
一、美国教育智库的组织与管理机制 | 第29-31页 |
(一)美国教育智库的组织结构 | 第29-30页 |
(二)美国教育智库的管理模式 | 第30-31页 |
二、美国教育智库的经费筹措机制 | 第31-32页 |
(一)政府拨款或补贴 | 第31页 |
(二)民间资助 | 第31页 |
(三)服务合同收入及研究成果转让收入 | 第31-32页 |
三、美国教育智库的用人机制 | 第32-33页 |
(一)人员引进与管理 | 第32-33页 |
(二)人员培训与考核 | 第33页 |
四、美国教育智库的作用机制 | 第33-36页 |
(一)教育智库的作用条件 | 第33-34页 |
(二)美国教育智库的作用方式 | 第34-36页 |
五、美国教育智库的评价机制 | 第36-39页 |
(一)美国教育智库的评估程序 | 第36-37页 |
(二)美国教育智库的评估指标体系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美国教育智库运行机制的个案研究——以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 | 第39-51页 |
一、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创立与发展 | 第39-43页 |
(一)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创立背景 | 第39-40页 |
(二)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发展使命 | 第40-41页 |
(三)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发展历程 | 第41-43页 |
二、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机构运行 | 第43-48页 |
(一)组织架构与人员聘任 | 第43-45页 |
(二)资金筹集与分配 | 第45-47页 |
(三)科研活动与成果传播 | 第47-48页 |
三、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实现智库效用之路径 | 第48-51页 |
(一)界定政策议题,收集教育信息 | 第48-49页 |
(二)提出备选议案,参与国会听证 | 第49-50页 |
(三)引导舆论思潮,监督政策执行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美国教育智库运行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7页 |
一、我国教育智库的发展现状 | 第51-53页 |
二、美国教育智库运行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53-57页 |
(一)机构设置多元化:完善组织形态 | 第53-54页 |
(二)科研导向前瞻化:转变研究思路 | 第54页 |
(三)资源共享常态化:实现优势互补 | 第54-55页 |
(四)数据更新实时化:建立信息支撑 | 第55页 |
(五)成果转化长效化:强化服务能力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5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