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8-34页
    1.1 研究缘起第18-19页
        1.1.1 新型城镇化必由之路第18页
        1.1.2 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第18-19页
        1.1.3 绿色空间重要性凸显第19页
    1.2 城市绿色空间概念第19-23页
        1.2.1 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第19-21页
        1.2.2 城市绿色空间的基本特征第21-23页
    1.3 绿色空间建设问题及内因第23-25页
        1.3.1 建设存在问题第23-25页
        1.3.2 问题内因引出第25页
    1.4 研究基本点第25-29页
        1.4.1 研究范围—城市规划区界与建成区界之间区域第25-26页
        1.4.2 环境特征—“山水林田湖”编织的生态基底第26-27页
        1.4.3 空间尺度—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三个层次第27页
        1.4.4 土地类型—E类非建设用地和部分H类建设用地第27-28页
        1.4.5 功能构成—“生态-生产-生活”复合功能在物质空间的表征第28-29页
        1.4.6 研究基点—绿色空间与建设空间构成城市空间整体第29页
    1.5 研究目的与重点第29-31页
        1.5.1 研究目的第29-30页
        1.5.2 研究意义第30-31页
        1.5.3 研究重点第31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31-34页
        1.6.1 研究方法第31-33页
        1.6.2 研究框架第33-34页
2 绿色空间本体认知第34-70页
    2.1 内在多维属性认知第34-44页
        2.1.1 绿色空间的自然属性第34-36页
        2.1.2 绿色空间的社会属性第36-42页
        2.1.3 绿色空间的经济属性第42-44页
        2.1.4 绿色空间的复合功能第44页
    2.2 外在复杂结构认知第44-60页
        2.2.1 自然系统的空间结构第44-50页
        2.2.2 社会系统的空间结构第50-55页
        2.2.3 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第55-60页
    2.3 自然与非自然演进动力认知第60-65页
        2.3.1 自然力的作用第60-61页
        2.3.2 非自然力的作用第61-64页
        2.3.3 力的不均衡作用第64-65页
    2.4 绿色空间规划的社会政策局限认知第65-68页
    2.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3 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导向与应对思路第70-128页
    3.1 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导向第70-84页
        3.1.1 国内外规划实证第71-75页
        3.1.2 需求导向的规划范式第75-78页
        3.1.3 供给导向的规划范式第78-80页
        3.1.4 复合导向的规划范式第80-84页
    3.2 绿色空间发展趋势分析第84-92页
        3.2.1 国外经验借鉴第84-88页
        3.2.2 国内实践思考第88-90页
        3.2.3 绿色空间发展趋势第90-92页
    3.3 生态整体规划应对思路第92-106页
        3.3.1 生态整体规划的认识论基础第93-98页
        3.3.2 生态整体规划的方法论基础第98-104页
        3.3.3 生态整体规划思路的适应性第104-106页
    3.4 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第106-125页
        3.4.1 规划的四个基本问题第106-112页
        3.4.2 绿色空间利用分类建议第112-122页
        3.4.3 规划程序建议第122-125页
    3.5 本章小结第125-128页
4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战略考量与结构规划第128-158页
    4.1 战略考量与结构规划的任务第128-133页
        4.1.1 战略制定与空间结构响应第128-129页
        4.1.2 结构规划衔接相关专业规划第129-132页
        4.1.3 结构规划的焦点问题第132页
        4.1.4 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第132-133页
    4.2 战略与结构的纽带:空间管制分区第133-139页
        4.2.1 国土与城市空间管制分区经验第133-137页
        4.2.2 绿色空间管制分区政策指引第137-139页
    4.3 响应“生态优先”战略:构筑区域绿色安全结构第139-146页
        4.3.1 认知功能价值与生态过程第139-140页
        4.3.2 维护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第140-142页
        4.3.3 编织城乡绿色渗透网络第142-145页
        4.3.4 合理确定生态用地总量第145-146页
    4.4 响应“绿色生产”战略:提升城市绿色产业结构第146-152页
        4.4.1 建立绿色产业集群第147页
        4.4.2 都市农业纳入规划统筹安排第147-149页
        4.4.3 游憩服务业促进绿色增值第149-152页
    4.5 响应“宜居生活”战略:优化城乡建设空间结构第152-155页
        4.5.1 城镇化转型区精明拓展第152-154页
        4.5.2 近郊村庄精明收缩第154-155页
    4.6 本章小结第155-158页
5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第158-232页
    5.1 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的任务第158-161页
        5.1.1 复合功能导向与用地布局响应第158-159页
        5.1.2 用地布局衔接相关专项规划第159-160页
        5.1.3 用地布局的焦点问题第160-161页
        5.1.4 用地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第161页
    5.2 保障生态功能:生态网络与关键区规划建设第161-198页
        5.2.1 生态网络结构基本要素第161-165页
        5.2.2 生态网络分级分区管控第165-167页
        5.2.3 划设城市生态功能红线第167-169页
        5.2.4 关键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第169-184页
        5.2.5 关键生态斑块规划建设第184-193页
        5.2.6 生态网络结构修复第193-198页
    5.3 引导生产功能:都市农业与游憩业规划建设第198-213页
        5.3.1 绿色产业空间复合布局第199-202页
        5.3.2 都市农业用地规划安排第202-206页
        5.3.3 维护农田景观多样性第206-209页
        5.3.4 组织环城绿道游憩体系第209-213页
    5.4 控制生活功能:城镇化转型区和村庄规划建设第213-225页
        5.4.1 适应环境紧约束的建设用地管控第213-216页
        5.4.2 城镇化转型区建设管控第216-220页
        5.4.3 村庄建设用地整理第220-223页
        5.4.4 道路生态化建设措施第223-225页
    5.5 响应复合功能导向的用地布局规划集成第225-230页
        5.5.1 基本空间管制第228页
        5.5.2 五大核心计划第228-229页
        5.5.3 实施行动计划表第229-230页
    5.6 本章小结第230-232页
6 用地单元绿色空间详细控制第232-258页
    6.1 用地单元详细控制的任务第232-234页
        6.1.1 用地单元详细控制的目标第232页
        6.1.2 用地单元详细控制的焦点问题第232-234页
    6.2“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控制体系第234-236页
    6.3 单元引导的编制第236-242页
        6.3.1 基于实施主体的单元划分第236-237页
        6.3.2“一主三副”的单元发展导则第237-242页
    6.4 片区/场地控规的编制第242-251页
        6.4.1 探索适应环境特征的控制要素第242-243页
        6.4.2 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划分第243-244页
        6.4.3 控规指标体系第244-251页
    6.5 片区/场地控规的控制模式第251-256页
        6.5.1“项目图则”控制模式第251-255页
        6.5.2“地块图则”控制模式第255-256页
    6.6 本章小结第256-258页
7 绿色空间规划实施与管理策略第258-280页
    7.1 完善规划编制途径第258-265页
        7.1.1 空间规划走向空间政策第258-260页
        7.1.2 开放型协作式规划模式第260-262页
        7.1.3 主动衔接法定规划体系第262-263页
        7.1.4 自下而上推动公众参与第263-265页
    7.2 优化管理工具第265-272页
        7.2.1 借鉴资源管理区划工具第266-270页
        7.2.2 灵活运用土地管理工具第270页
        7.2.3 合理释放激励救济工具第270-272页
    7.3 创新管理机制第272-279页
        7.3.1 弹性选择多元管理模式第273-275页
        7.3.2 部门协作实现综合管理第275-278页
        7.3.3 配套政策提供制度保障第278-279页
    7.4 本章小结第279-280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80-286页
    8.1 主要结论第280-284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284-285页
    8.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285-286页
致谢第286-288页
参考文献第288-298页
附录第298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298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98页

论文共2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来源于Pseudomonas sp.DS1001的聚己内酯解聚酶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马铃薯资源DM1-3和40-3差异性状评价及PVY抗性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