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2 暗物质简介 | 第15-31页 |
2.1 暗物质存在的迹象 | 第15-18页 |
2.1.1 星体的运动 | 第15-16页 |
2.1.2 引力透镜效应 | 第16-17页 |
2.1.3 宇宙学的观测 | 第17-18页 |
2.2 暗物质模型简介 | 第18-20页 |
2.3 暗物质的探测方式 | 第20-31页 |
2.3.1 直接探测 | 第21-26页 |
2.3.2 间接探测 | 第26-28页 |
2.3.3 对撞机上的产生 | 第28-31页 |
3 希格斯粒子传递的标量暗物质模型的研究 | 第31-61页 |
3.1 HSDM模型的参数限制 | 第31-41页 |
3.1.1 模型简介与微扰性限制 | 第31-33页 |
3.1.2 电弱真空稳定性 | 第33-35页 |
3.1.3 暗物质相关的现象学 | 第35-38页 |
3.1.4 HSDM模型在LHC上的现象学 | 第38-40页 |
3.1.5 小结 | 第40-41页 |
3.2 HSDM对大尺度结构形成的影响 | 第41-48页 |
3.2.1 树图阶散射截面 | 第42-44页 |
3.2.2 Sommerfeld效应 | 第44-46页 |
3.2.3 与LHC和XENON1T的比较 | 第46-48页 |
3.2.4 小结 | 第48页 |
3.3 HSDM在对撞机上的探测效应 | 第48-61页 |
3.3.1 对HSDM在共振质量区域的实验限制 | 第49-51页 |
3.3.2 强子对撞机上的暗物质探测 | 第51-55页 |
3.3.3 HSDM在强子对撞机上的探测效果 | 第55-59页 |
3.3.4 小结 | 第59-61页 |
4 新标量粒子传递的暗物质模型的研究 | 第61-77页 |
4.1 双光子超出的标量粒子解释 | 第61-68页 |
4.1.1 模型和实验限制 | 第62-63页 |
4.1.2 模型的参数空间 | 第63-67页 |
4.1.3 小结 | 第67-68页 |
4.2 新标量粒子? 传递的暗物质模型 | 第68-77页 |
4.2.1 模型的构建 | 第68-69页 |
4.2.2 LHC对模型的限制 | 第69-71页 |
4.2.3 暗物质探测对模型的限制 | 第71-75页 |
4.2.4 小结 | 第75-7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7页 |
附录 | 第97-131页 |
A. HSDM模型中的重整化群方程 | 第97-98页 |
B. 暗物质残余度计算方法简介 | 第98-100页 |
C. HSDM模型的LanHEP模型文件 | 第100-106页 |
D. 对撞机上HSDM模型的探测信号模拟过程中的事例筛选程序 | 第106-115页 |
E. NSDM模型的LanHEP模型文件 | 第115-129页 |
F.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9-130页 |
G.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0页 |
H.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