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1.2 无线网络中的合作问题 | 第16-20页 |
1.2.1 合作的范畴 | 第16-18页 |
1.2.2 合作的层次 | 第18-20页 |
1.3 无线网络中的博弈理论 | 第20-22页 |
1.3.1 博弈论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条件 | 第20-21页 |
1.3.2 博弈论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现状 | 第21-22页 |
1.4 协作通信的发展和现状 | 第22-31页 |
1.4.1 基于“利他”节点的协作通信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4.2 基于“自私”节点的协作通信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31-34页 |
第2章 协作通信与博弈论基本理论 | 第34-50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协作通信基本理论 | 第34-44页 |
2.2.1 协作通信转发方式 | 第34-40页 |
2.2.2 协作通信合并方式 | 第40-44页 |
2.3 博弈论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44-49页 |
2.3.1 博弈论基本概念 | 第44-45页 |
2.3.2 博弈论的分类 | 第45-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基于谈判解的协作带宽分配算法 | 第50-78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51-52页 |
3.3 效用函数 | 第52-56页 |
3.3.1 效用函数的定义 | 第52-55页 |
3.3.2 用户的效用函数 | 第55-56页 |
3.4 基于谈判解的协作带宽分配 | 第56-60页 |
3.4.1 基于纳什谈判解的协作带宽分配 | 第56-58页 |
3.4.2 基于Kalai-Smorodinsky谈判解的协作带宽分配 | 第58-60页 |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0-77页 |
3.5.1 基于谈判解的协作带宽分配 | 第61-66页 |
3.5.2 协作带宽分配的公平性 | 第66-69页 |
3.5.3 不同调制方式对合作的影响 | 第69-74页 |
3.5.4 基于自适应调制的协作带宽分配 | 第74-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基于合作博弈和粒子群优化的协作算法 | 第78-97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79-82页 |
4.2.1 能量效率 | 第80-81页 |
4.2.2 效用函数 | 第81-82页 |
4.3 基于合作博弈的最优激励算法 | 第82-85页 |
4.4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发射功率优化算法 | 第85-86页 |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6-9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价格激励策略的博弈理论分析 | 第97-119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98-101页 |
5.2.1 通信满意度 | 第99-100页 |
5.2.2 效用函数 | 第100-101页 |
5.3 基于价格激励策略的非合作与合作博弈理论分析 | 第101-110页 |
5.3.1 基于价格激励策略的非合作博弈理论分析 | 第101-106页 |
5.3.2 基于价格激励策略的合作博弈理论分析 | 第106-110页 |
5.4 基于博弈论的协作引擎设计及实现算法 | 第110-111页 |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1-11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3-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个人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