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柴油车尾气中NO_x的后处理技术 | 第11-14页 |
| 1.2.1 NH_3-SCR技术 | 第11-12页 |
| 1.2.2 HC-SCR技术 | 第12-13页 |
| 1.2.3 NSR技术 | 第13-14页 |
| 1.3 柴油车用NH_3-SCR催化剂研究概述 | 第14-19页 |
| 1.3.1 NH_3-SCR催化剂 | 第14-16页 |
| 1.3.2 主要的SCR脱硝活性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 1.3.3 催化反应机理 | 第18-19页 |
| 1.4 Ce基NH_3-SCR催化剂在柴油车尾气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2 实验系统与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2.1.2 实验设备 | 第22-23页 |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 2.2.1 均匀沉淀法制备CeO_2/WO_3-TiO_2催化剂 | 第23-24页 |
| 2.2.2 浸渍法制备V_2O_5-WO_3/TiO_2催化剂 | 第24页 |
| 2.2.3 浸渍法制备Mn/TiO_2催化剂 | 第24页 |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4-25页 |
| 2.3.1 催化剂的XRD晶相分析 | 第24页 |
| 2.3.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N_2物理吸附)测定 | 第24页 |
| 2.3.3 催化剂的SEM-EDS分析 | 第24-25页 |
| 2.3.4 催化剂的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5页 |
| 2.3.5 催化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XPS) | 第25页 |
| 2.3.6 NO_x程序升温脱附(NO_x-TPD) | 第25页 |
| 2.3.7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25页 |
| 2.4 催化剂的SCR活性评价系统 | 第25-28页 |
| 2.4.1 催化剂的SCR活性评价装置 | 第25-26页 |
| 2.4.2 催化剂SCR活性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 3 高效CeO_2/WO_3-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SCR脱硝活性评价 | 第28-38页 |
| 3.1 CeO_2/WO_3-TiO_2催化剂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28-31页 |
| 3.1.1 催化剂制备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第28-29页 |
| 3.1.2 催化剂的表面元素XPS分析 | 第29-30页 |
| 3.1.3 催化剂的体相元素EDS能谱分析 | 第30-31页 |
| 3.1.4 CeO_2/WO_3-TiO_2催化剂的形成过程分析 | 第31页 |
| 3.2 沉淀时间对新型CeO_2/WO_3-TiO_2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影响 | 第31-33页 |
| 3.3 CeO_2/WO_3-TiO_2催化剂与Mn/TiO_2和V_2O_5-WO_3/TiO_2的对比 | 第33-34页 |
| 3.4 反应空速(GHSV)对新型CeO_2/WO_3-TiO_2催化剂SCR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5 H_2O、CO_2和SO_2对新型CeO_2/WO_3-TiO_2催化剂的活性影响 | 第35-3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高效CeO_2/WO_3-TiO_2催化剂的构效关系探讨 | 第38-52页 |
| 4.1 高效CeO_2/WO_3-TiO_2催化剂的结构特性 | 第38-42页 |
| 4.1.1 催化剂的N_2物理吸附 | 第38-40页 |
| 4.1.2 催化剂的XRD晶相分析 | 第40-41页 |
| 4.1.3 催化剂的SEM分析 | 第41-42页 |
| 4.2 高效CeO_2/WO_3-TiO_2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测定 | 第42-46页 |
| 4.2.1 XPS | 第42-45页 |
| 4.2.2 H_2-TPR | 第45-46页 |
| 4.3 反应物吸附能力 | 第46-48页 |
| 4.3.1 NH_3-TPD | 第46-48页 |
| 4.3.2 NO_x-TPD | 第48页 |
| 4.4 反应物单独氧化能力 | 第48-51页 |
| 4.4.1 NH_3单独氧化能力 | 第48-49页 |
| 4.4.2 NO单独氧化能力 | 第49-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本文结论及展望 | 第52-54页 |
| 5.1 本文结论 | 第52页 |
| 5.2 论文的主要问题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