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1-12页
    1.2 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1.2.1 城乡发展问题---导火索第12页
        1.2.2 城乡规划变革---内在动力第12页
        1.2.3 政策背景---外在推力第12-13页
        1.2.4 时代背景---引擎第13页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第13-16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7页
        1.4.1 规划单元第16页
        1.4.2 时空数据库第16-17页
        1.4.3 规划动态监测评估第17页
        1.4.4 指标体系第17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7-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页
        1.5.2 研究框架第18-20页
    1.6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1-53页
    2.1 城乡规划评估国内外研究发展和研究现状第21-43页
        2.1.1 城乡规划评估的国外研究现状第21-30页
        2.1.2 城乡规划评估的国内研究现状第30-43页
        2.1.3 城乡规划评估的小结第43页
    2.2 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现状第43-45页
    2.3 “规划单元”相关研究第45-50页
        2.3.1 美国的“规划单元开发”第45-46页
        2.3.2 上海的“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第46-47页
        2.3.3 台湾的城市更新单元第47-48页
        2.3.4 总规控规联动的规划发展单元第48页
        2.3.5 城镇发展中的“规划单元”模式第48-49页
        2.3.6 小结第49-50页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的不足第50-51页
        2.4.1 规划评估方式单一,科学性不足第50页
        2.4.2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第50-51页
        2.4.3 规划评估缺乏方法和机制的创新第51页
        2.4.4 增加规划编制层次的难度大第51页
    2.5 国内外研究总结第51-53页
第三章 面向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规划单元”的界定第53-60页
    3.1 面向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规划单元”产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53-54页
    3.2 面向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规划单元”的定义和标准第54-56页
        3.2.1 面向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规划单元”的定义和特点第55-56页
        3.2.2 面向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规划单元”划分标准和要点第56页
    3.3 面向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规划单元”的划分原则第56-57页
    3.4 面向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规划单元”划分方法和层次第57-60页
        3.4.1 面向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规划单元”划分的方法第57-58页
        3.4.2 面向城乡规划动态监测的“规划单元”划分的层次第58-60页
第四章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内容!第60-82页
    4.1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的构建第60-65页
        4.1.1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构建原则第60页
        4.1.2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的构建方法第60-61页
        4.1.3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构建的重点内容第61-63页
        4.1.4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的层次及相关内容第63-64页
        4.1.5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的方法第64-65页
    4.2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5-78页
        4.2.1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65-66页
        4.2.2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第66-78页
    4.3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和评估的内容第78-81页
        4.3.1 多规的外部协调性、完整性和衔接性第78-79页
        4.3.2 系统内部组织运作合理性第79-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应用研究—以宋庄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例!第82-124页
    5.1 通州新城建设发展背景第82-85页
        5.1.1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环境背景第83-84页
        5.1.2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必要条件第84页
        5.1.3 应用研究的实际意义第84-85页
    5.2 “规划单元”划定——以通州新城为例第85-98页
        5.2.1 通州新城简介第85-86页
        5.2.2 基本“规划单元”划分第86-95页
        5.2.3 次级“规划单元”划分第95-96页
        5.2.4 高级“规划单元”划分第96-98页
    5.3 以宋庄文化产业园区为例的规划监测评估研究第98-119页
        5.3.1 宋庄创意文化产业园简介及评估监测路线第101-104页
        5.3.2 宋庄创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近期规划实施现状评估研究第104-112页
        5.3.3 宋庄创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第112-118页
        5.3.4 规划方案维护与调整建议第118-119页
    5.4 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建议第119-123页
        5.4.1 保持对艺术家持久的吸引力:解决租金问题和长期发展问题第120页
        5.4.2 提升环境软实力:改善城市建设风貌第120-121页
        5.4.3 积蓄发展的后发力量:做好配套建设第121页
        5.4.4 保持园区发展的活力:寻找土地政策的突破口第121-122页
        5.4.5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鼓励农民就业、创业第122页
        5.4.6 解决跨界发展矛盾:打破行政体制的限制第122页
        5.4.7 激发园区发展的潜力:政策创新创造优势第122-123页
    5.5 总结第123-124页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124-131页
    6.1 研究总结第124-128页
        6.1.1 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监测和评估技术路线第124-126页
        6.1.2 监测评估方法的特点分析第126-128页
    6.2 机制建设建议第128-130页
        6.2.1 规划编制建议第128页
        6.2.2 规划管理建议第128-129页
        6.2.3 机制建设建议第129-130页
    6.3 研究主要局限和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规约与颠覆:论伊丽莎白.乔莉作品中的生命政治
下一篇:翻译与创作:汉学家译者的矛盾身份--兼评葛浩文译《生死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