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含间隙机构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含间隙机构建模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系统响应的信息熵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模型与信息熵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6-38页 |
2.1 间隙铰模型的建立 | 第16-22页 |
2.1.1 间隙铰几何描述 | 第16-18页 |
2.1.2 间隙铰数学模型 | 第18-22页 |
2.2 含间隙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2-28页 |
2.2.1 法向接触力模型 | 第22-25页 |
2.2.2 轴向接触力模型 | 第25页 |
2.2.3 切向接触力模型 | 第25-26页 |
2.2.4 间隙铰综合受力模型 | 第26-27页 |
2.2.5 含间隙铰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7-28页 |
2.3 信息熵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8-36页 |
2.3.1 运动复杂度信息熵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2.3.2 奇异谱熵模型 | 第30-31页 |
2.3.3 功率谱熵模型 | 第31-32页 |
2.3.4 小波能谱熵模型 | 第32-33页 |
2.3.5 系统运动复杂度信息熵的关联性 | 第33-35页 |
2.3.6 特征空间划分的原则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间隙系统运动复杂度仿真与分析 | 第38-61页 |
3.1 间隙系统仿真软件的选择 | 第38页 |
3.2 间隙机构运动复杂度分析流程 | 第38-39页 |
3.3 四杆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3.3.1 四杆机构杆件的柔性化 | 第40-41页 |
3.3.2 间隙铰的标记与约束作用力 | 第41-43页 |
3.4 三维间隙铰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3.4.1 设置与ADAMS匹配的Fortran编程环境 | 第43-44页 |
3.4.2 三维间隙铰程序编写的初始判断条件 | 第44-45页 |
3.4.3 自定义间隙铰程序与ADAMS/View的链接 | 第45-47页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3.5.1 相同间隙不同转速下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3.5.2 相同转速不同间隙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3.6 运动复杂度的分析 | 第55-58页 |
3.6.1 奇异谱熵分析 | 第56-57页 |
3.6.2 功率谱熵分析 | 第57页 |
3.6.3 小波能谱熵分析 | 第57-58页 |
3.7 复杂度信息熵综合分析结果 | 第58-6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运动复杂度实验 | 第61-77页 |
4.1 曲柄滑块实验 | 第61-63页 |
4.2 转速实验分析 | 第63-69页 |
4.3 间隙实验分析 | 第69-73页 |
4.4 复杂度信息熵的分析 | 第73-76页 |
4.4.1 转速对运动复杂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2 间隙对运动复杂度的影响 | 第74-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5.1 结论 | 第77页 |
5.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个人简介、参加的研究项目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