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0.1 选题缘由与概念界定 | 第8页 |
0.2 先行研究 | 第8-14页 |
0.3 当前研究不足与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页 |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 “维持会”时期投敌军政人员群体的出现 | 第16-28页 |
1.1 奉天市政公所中的“中国顾问” | 第16-19页 |
1.2 奉天地方维持会中的投敌军政人员 | 第19-23页 |
1.3 伪吉林长官公署中的投敌军政人员 | 第23-28页 |
2 伪省级政权的建立时期与投敌军政人员群体的初步形成 | 第28-48页 |
2.1 关东军与“自治指导部” | 第28-30页 |
2.2 奉吉黑三省伪政权的建立 | 第30-43页 |
2.2.1 伪奉天省政权的建立 | 第33-36页 |
2.2.2 伪吉林省政权的建立 | 第36-38页 |
2.2.3 伪黑龙江省政权的建立 | 第38-43页 |
2.3 个别地方军事实力派的加入 | 第43-45页 |
2.4 蒙古王公加入伪政权的活动 | 第45-48页 |
3 “建国运动”时期与投敌军政人员群体的稳定 | 第48-62页 |
3.1 “建国运动”的舆论与各地伪政权的联合 | 第50-53页 |
3.2 “明光帝国”与宗社党 | 第53-54页 |
3.3 溥仪集团的出场与伪满洲国的建立 | 第54-62页 |
3.3.1 日本扶植溥仪的计划 | 第54-56页 |
3.3.2 溥仪集团投靠日本的过程 | 第56-58页 |
3.3.3 投敌军政人员“请驾运动”和伪满洲国建立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 | 第72-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