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链霉菌概述 | 第11-12页 |
1.2 生防链霉菌Act12 | 第12页 |
1.3 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 第12-13页 |
1.4 链霉菌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13-24页 |
1.4.1 全局性调控基因nsdA | 第14-15页 |
1.4.2 多效调控子-形态发生和抗生素合成的调控者 | 第15-17页 |
1.4.3 通过细菌激素对抗生素合成的调控 | 第17-19页 |
1.4.4 鸟苷四磷酸在链霉菌的次级代谢初始化过程中的作用 | 第19页 |
1.4.5 放线菌中涉及到营养来源的抗生素生物合成调控 | 第19-21页 |
1.4.6 影响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的其它基因 | 第21-24页 |
1.5 沉默基因簇的激活策略 | 第24-25页 |
1.6 课题研究的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全局性调控基因nsdA和bldA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26-4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2.1.1 菌株及质粒 | 第26页 |
2.1.2 引物序列 | 第26-27页 |
2.1.3 培养基 | 第27页 |
2.1.4 生化试剂 | 第27-28页 |
2.1.5 试剂盒 | 第28页 |
2.1.6 酶制剂 | 第28页 |
2.1.7 抗生素 | 第28-29页 |
2.1.8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2.2.1 重组载体pMD18-T-kan-D的构建 | 第29-33页 |
2.2.2 重组载体pMD18-T-U-kan-D的构建 | 第33-35页 |
2.2.3 基因ndsA和bldA敲除重组载体pKTnsdA和pKTbldA的构建 | 第35页 |
2.2.4 大肠杆菌与链霉菌的属间接合转移 | 第35-37页 |
2.2.5 双交换突变株的筛选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2.3.1 重组载体pMD18-T-U-kan-D的筛选及验证 | 第38-40页 |
2.3.2 敲除重组载体pKTnsdA和pKTbldA的筛选及验证 | 第40-41页 |
2.3.3 接合子的筛选及验证 | 第41-42页 |
2.3.4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42-45页 |
2.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途径特异性调控基因spa4754和spa0520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代谢产物分析 | 第47-6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7-49页 |
3.1.1 菌株及质粒 | 第47页 |
3.1.2 引物序列 | 第47-48页 |
3.1.3 培养基 | 第48页 |
3.1.4 生化试剂 | 第48页 |
3.1.5 试剂盒 | 第48页 |
3.1.6 酶制剂 | 第48页 |
3.1.7 抗生素 | 第48页 |
3.1.8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9-54页 |
3.2.1 重组载体pMD18-T-kan-U的构建 | 第49-50页 |
3.2.2 重组载体pMD18-T-U-kan-D的构建 | 第50-52页 |
3.2.3 基因spa4754和spa0520敲除重组载体pKT4754和pKT0520的构建 | 第52页 |
3.2.4 大肠杆菌与链霉菌的属间接合转移 | 第52页 |
3.2.5 双交换突变株的筛选 | 第52页 |
3.2.6 相关菌株的发酵和代谢产物分析 | 第52-5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3.3.1 重组载体pMD18-T-U-kan-D的筛选及验证 | 第54-57页 |
3.3.2 敲除重组载体pKT4754和pKT0520的筛选及验证 | 第57页 |
3.3.3 接合子的筛选及验证 | 第57-59页 |
3.3.4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59-61页 |
3.3.5 代谢产物的HPLC检测分析 | 第61-62页 |
3.3.6 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62-63页 |
3.3.7 化合物X的分离纯化 | 第63-65页 |
3.3.8 化合物X的初步鉴定 | 第65页 |
3.4 讨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基因spa0520缺失突变株Δspa0520的遗传互补 | 第67-7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4.1.1 菌株及质粒 | 第67页 |
4.1.2 引物序列 | 第67页 |
4.1.3 培养基 | 第67页 |
4.1.4 生化试剂 | 第67-68页 |
4.1.5 试剂盒 | 第68页 |
4.1.6 酶制剂 | 第68页 |
4.1.7 抗生素 | 第68页 |
4.1.8 主要仪器 | 第6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8-71页 |
4.2.1 重组载体pMD18-T-0520 的构建 | 第68-70页 |
4.2.2 重组载体pSET152-erm-0520 的构建 | 第70页 |
4.2.3 大肠杆菌与链霉菌的属间接合转移 | 第70页 |
4.2.4 遗传互补菌株的筛选 | 第70-71页 |
4.2.5 相关菌株的发酵及其代谢产物的初步分析 | 第7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4.3.1 重组载体pMD18-T-0520 的筛选及验证 | 第71-72页 |
4.3.2 重组载体pSET152-erm-0520 的筛选及验证 | 第72页 |
4.3.3 遗传互补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72-74页 |
4.3.4 代谢产物的HPLC检测分析 | 第74页 |
4.3.5 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74-75页 |
4.4 讨论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附录 | 第84-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