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0页 |
1.1.1 甜叶菊简介 | 第13页 |
1.1.2 甜叶菊地理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1.3 甜叶菊糖苷主要化学成分及性质 | 第14-15页 |
1.1.4 甜叶菊糖苷主要分离检测方法 | 第15-18页 |
1.1.5 国内外甜叶菊育种现状 | 第18-2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1 甜叶菊糖苷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2 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 第21-2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农艺性状考察 | 第24-33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材料 | 第24-25页 |
2.2.2 方法 | 第25页 |
2.2.3 田间管理 | 第25-26页 |
2.2.4 试验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2.3.1 田间农艺性状差异比较 | 第26-27页 |
2.3.2 不同甜叶菊株系产量性状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2.3.3 产量性状与田间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 第28-31页 |
2.4 讨论 | 第31页 |
2.5 结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甜叶菊光合生理变化分析 | 第33-44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2.1 材料 | 第3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3 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3.3.1 不同甜叶菊株系净光合速率变化分析 | 第34-36页 |
3.3.2 不同甜叶菊株系蒸腾速率变化分析 | 第36-38页 |
3.3.3 不同甜叶菊株系气孔导度变化分析 | 第38-39页 |
3.3.4 不同甜叶菊株系胞间CO_2浓度变化分析 | 第39-41页 |
3.4 讨论 | 第41-42页 |
3.5 结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甜叶菊主要糖苷含量测定 | 第44-53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4.2.1 材料 | 第44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4.2.3 实验药品 | 第45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2.5 方法学考察 | 第47页 |
4.2.6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3.1 不同甜叶菊株系主要糖苷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 第47-51页 |
4.4 讨论 | 第51-52页 |
4.5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不同时期甜叶菊光合特性、糖苷与及产量综合分析 | 第53-60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5.3.1 甜叶菊生长初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5.3.2 甜叶菊生长中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 第54-55页 |
5.3.3 甜叶菊现蕾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 第55-56页 |
5.3.4 甜叶菊花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5.3.5 甜叶菊花后期光合特性、糖苷与及产量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5.4 讨论 | 第58-59页 |
5.5 结论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优良品系确定 | 第61-62页 |
6.3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 第62页 |
6.4 试验中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