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叠合楼板极限承载力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1.1 国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1.2 国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 叠合楼板简介 | 第16-17页 |
1.3 叠合楼板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国内叠合楼板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2 国外叠合楼板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21-26页 |
第二章 有限单元法基本理论 | 第26-34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概述 | 第26-27页 |
2.2.1 ABAQUS软件简介 | 第26-27页 |
2.2.2 ABAQUS有限元分析的步骤 | 第27页 |
2.3 ABAQUS有限元软件混凝土模型 | 第27-29页 |
2.4 ABAQUS中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29-31页 |
2.4.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29-31页 |
2.4.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叠合楼板荷载传递方式研究 | 第34-4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板布置形式与配筋计算 | 第34-36页 |
3.2.1 布置形式 | 第34-35页 |
3.2.2 配筋计算 | 第35-36页 |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6-37页 |
3.3.1 模型单元与本构关系 | 第36页 |
3.3.2 约束与加载形式 | 第36页 |
3.3.3 网格划分 | 第36-37页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3.4.1 计算结果 | 第37-39页 |
3.4.2 后处理方法 | 第39-40页 |
3.4.3 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叠合楼板极限承载力研究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板布置形式与计算配筋 | 第44-46页 |
4.2.1 布置形式 | 第44-45页 |
4.2.2 配筋计算 | 第45-46页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4.3.1 模型单元与本构关系 | 第46页 |
4.3.2 约束与加载形式 | 第46-47页 |
4.3.3 网格划分 | 第47页 |
4.4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4.4.1 计算结果 | 第47-50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叠合楼板结合面剪切试验研究 | 第56-66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试验目的 | 第56页 |
5.3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56-57页 |
5.4 试验步骤与加载方案 | 第57-58页 |
5.4.1 试验的基本步骤 | 第57页 |
5.4.2 加载方式 | 第57页 |
5.4.3 加载试验装置 | 第57-58页 |
5.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5.5.1 试验现象 | 第58页 |
5.5.2 试验结果 | 第58-59页 |
5.5.3 结果分析 | 第59页 |
5.6 结合面剪力计算 | 第59-61页 |
5.6.1 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5.6.2 剪力计算 | 第60-61页 |
5.7 桁架钢筋布置间距计算 | 第61-64页 |
5.7.1 计算方法 | 第61页 |
5.7.2 布置间距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5.7.3 布置间距计算 | 第62-6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