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社会意义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3.1 职业教育 | 第12-13页 |
1.3.2 职业教育课程论 | 第13-15页 |
1.3.3 职业教育教学论 | 第15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 第21-38页 |
2.1 古代学徒形态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 第21-26页 |
2.1.1 古代学徒制的缘起 | 第22-23页 |
2.1.2 古代学徒形态的职业教育课程 | 第23-25页 |
2.1.3 古代学徒形态的职业教育教学 | 第25-26页 |
2.2 近代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 第26-31页 |
2.2.1 近代学校职业教育的思想源泉 | 第27-28页 |
2.2.2 近代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课程 | 第28-29页 |
2.2.3 近代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教学 | 第29-31页 |
2.3 现代校企合作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 第31-38页 |
2.3.1 现代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第32-33页 |
2.3.2 现代校企合作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论 | 第33-35页 |
2.3.3 现代校企合作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论 | 第35-38页 |
3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进展 | 第38-47页 |
3.1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 | 第39-42页 |
3.1.1 清末实业学堂的课程 | 第39-40页 |
3.1.2 《壬子癸丑学制》与实业学校课程发展 | 第40页 |
3.1.3 新学制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 第40-41页 |
3.1.4 国民政府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修订 | 第41-42页 |
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 第42-47页 |
3.2.1 初始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 第42-43页 |
3.2.2 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 第43-44页 |
3.2.3 内涵深化时期(21世纪以来) | 第44-47页 |
4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 第47-50页 |
4.1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观的多元综合化 | 第47页 |
4.2 职业教育课程和普通教育课程相融合 | 第47-48页 |
4.3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化、国际化 | 第48-49页 |
4.4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