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交流电机论文--同步电机论文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模型预测控制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模型预测控制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关键技术第13-15页
        1.3.1 PMSM模型预测矢量控制方案第13-14页
        1.3.2 预测模型线性化与离散化第14页
        1.3.3 模型预测控制计算量精简化第14-15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预测模型建立第17-31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第17-21页
        2.2.1 静止坐标系下PMSM数学模型第17-20页
        2.2.2 旋转坐标系下PMSM数学模型第20-21页
    2.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第21-23页
        2.3.1 PMSM矢量控制原理第21-22页
        2.3.2 SVPWM调制原理第22-23页
    2.4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第23-28页
        2.4.1 预测模型第23-25页
        2.4.2 滚动优化第25-27页
        2.4.3 反馈校正第27-28页
    2.5 PMSM预测模型建立第28-30页
        2.5.1 PMSM状态空间模型第28页
        2.5.2 预测模型离散化方法第28-29页
        2.5.3 PMSM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PMSM级联型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第31-43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PMSM级联型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第31-35页
        3.2.1 MPC速度控制器设计第31-33页
        3.2.2 MPC电流控制器设计第33-35页
    3.3 PMSM显式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第35-38页
        3.3.1 显式模型预测控制原理第35-36页
        3.3.2 EMPC速度控制器设计第36-38页
    3.4 级联型控制策略仿真模型与仿真结果第38-42页
        3.4.1 级联型模型预测控制仿真结果第38-40页
        3.4.2 显式模型预测控制仿真结果第40-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PMSM非级联型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第43-57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PMSM非级联型MPC控制器设计第43-47页
        4.2.1 非级联型MPC预测模型第43-46页
        4.2.2 非级联型MPC控制器设计第46-47页
    4.3 PMSM非级联型MPC弱磁控制器设计第47-51页
        4.3.1 PMSM弱磁控制原理第47-48页
        4.3.2 MPC弱磁控制预测模型第48-50页
        4.3.3 非级联型MPC弱磁控制器设计第50-51页
    4.4 非级联型控制策略仿真分析第51-56页
        4.4.1 非级联型控制策略仿真结果第51-53页
        4.4.2 非级联弱磁控制仿真结果第53-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PMSM模型预测控制系统实验研究第57-72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设计第57-62页
        5.2.1 PMSM驱动系统硬件设计第57-59页
        5.2.2 PMSM驱动系统软件设计第59-62页
    5.3 基于MPC的SVPWM过调制分析第62-65页
        5.3.1 SVPWM过调制分析第62-63页
        5.3.2 仿真与实验结果第63-65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5-71页
        5.4.1 级联型MPC控制器实验验证第65-67页
        5.4.2 非级联型MPC控制策略实验验证第67-69页
        5.4.3 非级联型MPC弱磁控制实验验证第69-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黄素联合AZT对白血病KG-1a干细胞的增殖及BCL-2、NF-κB、TGF-β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Verilog HDL的SPI协议可复用IP软核的设计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