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L-蛋氨酸概述 | 第15-17页 |
1.2.1 L-蛋氨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5页 |
1.2.2 L-蛋氨酸的功能及用途 | 第15-17页 |
1.3 L-蛋氨酸的生产概况 | 第17-20页 |
1.3.1 国内外L-蛋氨酸的生产现状 | 第17-18页 |
1.3.2 L-蛋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18-20页 |
1.4 L-蛋氨酸的生物合成代谢 | 第20-33页 |
1.4.1 L-蛋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0-24页 |
1.4.2 L-蛋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 第24-30页 |
1.4.3 增强L-蛋氨酸合成的代谢调控策略 | 第30-3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5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39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35-37页 |
2.1.2 实验试剂和酶 | 第37页 |
2.1.3 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第37-39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9-52页 |
2.2.1 诱变育种方法及突变子筛选 | 第39-41页 |
2.2.2 谷氨酸棒杆菌的转化方法 | 第41-42页 |
2.2.3 分子生物学常规操作 | 第42-44页 |
2.2.4 诱导型表达质粒p XMJ19的改造 | 第44-46页 |
2.2.5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6-47页 |
2.2.6 比酶活的测定 | 第47页 |
2.2.7 代谢通量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2.2.8 摇瓶发酵培养 | 第48页 |
2.2.9 补料发酵培养 | 第48页 |
2.2.10 L-蛋氨酸的发酵生产 | 第48-49页 |
2.2.11 L-蛋氨酸发酵培养基及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第49页 |
2.2.12 L-蛋氨酸吸收率的检测 | 第49页 |
2.2.13 NADPH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2.2.14 生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2.2.15 HPLC测定氨基酸 | 第50页 |
2.2.16 聚酰胺薄层层析测定氨基酸 | 第50-51页 |
2.2.17 薯渣发酵成分测定方法 | 第51页 |
2.2.18 有机酸的HPLC测定 | 第51-52页 |
第3章 生产L-蛋氨酸平台菌株的构建 | 第52-67页 |
3.1 谷氨酸棒杆菌的基本特性 | 第53页 |
3.2 L-蛋氨酸转运系统的改造 | 第53-56页 |
3.2.1 L-蛋氨酸吸收系统缺失菌株的获得 | 第53-55页 |
3.2.2 L-蛋氨酸吸收系统缺失对L-蛋氨酸吸收功能的影响 | 第55页 |
3.2.3 L-蛋氨酸吸收系统缺失对L-蛋氨酸产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 L-蛋氨酸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 第56-66页 |
3.3.1 L-蛋氨酸半定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6-58页 |
3.3.2 诱变选育L-蛋氨酸高产谷氨酸棒杆菌 | 第58-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L-蛋氨酸合成代谢途径的强化 | 第67-78页 |
4.1 L-蛋氨酸竞争代谢途径的改造 | 第67-70页 |
4.1.1 阻断L-苏氨酸合成提高L-蛋氨酸产量 | 第67-69页 |
4.1.2 削弱L-赖氨酸合成提高L-蛋氨酸产量 | 第69-70页 |
4.2 解除中间代谢产物反馈抑制作用 | 第70-73页 |
4.2.1 解除Ak的反馈抑制提高L-蛋氨酸产量 | 第70-71页 |
4.2.2 解除PCx的反馈抑制提高L-蛋氨酸前体物供应 | 第71-73页 |
4.3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产L-蛋氨酸发酵参数的比较 | 第73-74页 |
4.4 敲除阻遏蛋白Mcb R不利于L-蛋氨酸的积累 | 第74-76页 |
4.4.1 mcb R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 第74-75页 |
4.4.2 菌株谷氨酸棒杆菌△mcb R的发酵分析 | 第75-76页 |
4.4.3 L-蛋氨酸合成相关基因的RT-PCR检测 | 第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增加NADPH供应对L-蛋氨酸产量的影响 | 第78-89页 |
5.1 谷氨酸棒杆菌LY-5 的构建 | 第78-79页 |
5.2 表达载体p LY-4 的构建过程 | 第79-80页 |
5.3 表达载体p LY-4 的性能验证 | 第80-82页 |
5.3.1 缺陷型互补筛选系统的验证 | 第80-82页 |
5.3.2 稳定性的验证 | 第82页 |
5.4 利用表达载体p LY-4 异源表达gap C基因 | 第82-84页 |
5.4.1 谷氨酸棒杆菌LY-6 的构建 | 第82-83页 |
5.4.2 质粒表达p LY-4 效率的研究 | 第83-84页 |
5.5 不同方式增加NADPH供应对L-蛋氨酸产量的影响 | 第84-86页 |
5.5.1 不同重组谷氨酸棒杆菌比酶活力分析 | 第84页 |
5.5.2 不同重组谷氨酸棒杆菌的发酵分析 | 第84-86页 |
5.6 谷氨酸棒杆菌 5-16 和LY-5 代谢通量分析 | 第86-8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6章 谷氨酸棒杆菌LY-6 最优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89-102页 |
6.1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 | 第90-95页 |
6.1.1 PB实验筛选主要影响因子 | 第90-93页 |
6.1.2 中心组合设计优化培养基组成 | 第93-95页 |
6.2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第95-99页 |
6.3 利用废弃物发酵生产L-蛋氨酸 | 第99-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7页 |
附录 | 第117-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