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6页 |
1.2.1 平面不规则结构的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基于隔震理论的抗扭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3 构件及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5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倒塌模式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 | 第29-48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Perform-3D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29-34页 |
2.2.1 Perform-3D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2.2.2 地震动的选择及结构模型验证 | 第31-34页 |
2.3 地震动最不利输入角度 | 第34-35页 |
2.3.1 小波变换的意义 | 第34页 |
2.3.2 小波变换在平面不规则结构多维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思路 | 第34-35页 |
2.4 平面不规则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35-38页 |
2.4.1 易损性分析方程 | 第36页 |
2.4.2 单指标易损性分析方程 | 第36页 |
2.4.3 双指标易损性分析方程 | 第36-37页 |
2.4.4 指标界限值相关时超越概率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2.5 结构极限损伤状态性能水平限值的确定方法 | 第38-40页 |
2.5.1 性能水平与量化指标 | 第38-39页 |
2.5.2 破坏等级的划分及极限破坏状态 | 第39页 |
2.5.3 层间扭转角的量化指标限值推导 | 第39-40页 |
2.5.4 基于双指标平面不规则结构易损性分析流程 | 第40页 |
2.6 算例分析 | 第40-47页 |
2.6.1 量化指标限值的确定 | 第40-41页 |
2.6.2 地震动的选择 | 第41-42页 |
2.6.3 确定地震动的最不利输入角度 | 第42-43页 |
2.6.4 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第43-44页 |
2.6.5 基于单指标的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44-45页 |
2.6.6 基于双指标的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45-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方法 | 第48-69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隔震设计基本方法及要求 | 第48-49页 |
3.2.1 隔震目标 | 第48页 |
3.2.2 隔震支座初选方法 | 第48页 |
3.2.3 地震动选取 | 第48页 |
3.2.4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确定及支座位移和支座拉、压应力的计算 | 第48-49页 |
3.3 平面不规则结构时程分析法的基本计算原理 | 第49-50页 |
3.4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方法 | 第50-62页 |
3.4.1 扭转位移比的计算方法 | 第50页 |
3.4.2 抗扭设计方法 | 第50-62页 |
3.5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62-63页 |
3.6 算例分析 | 第63-68页 |
3.6.1 地震动的选择 | 第63-64页 |
3.6.2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减震系数的计算 | 第64-65页 |
3.6.3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扭转位移比的计算 | 第65-67页 |
3.6.4 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拉、压应力及位移的计算 | 第67-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基于多参数的框-剪隔震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 | 第69-85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地震损伤模型及构件重要性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69-74页 |
4.2.1 材料层次的损伤模型 | 第69-70页 |
4.2.2 构件损伤模型 | 第70-72页 |
4.2.3 隔震支座的损伤模型 | 第72页 |
4.2.4 构件的重要性指标 | 第72-73页 |
4.2.5 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 | 第73-74页 |
4.3 框-剪隔震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 | 第74-77页 |
4.3.1 上部结构双参数累积损伤模型 | 第74-75页 |
4.3.2 隔震层多参数累积损伤模型 | 第75-76页 |
4.3.3 损伤破坏状态的定义及损伤评估流程 | 第76-77页 |
4.4 方法正确性验证 | 第77-80页 |
4.4.1 框-剪结构构件重要性指标的计算 | 第77-78页 |
4.4.2 框-剪结构各楼层的耗能分布 | 第78-79页 |
4.4.3 框-剪结构各楼层的损伤指数 | 第79页 |
4.4.4 框-剪结构损伤指数对比 | 第79-80页 |
4.5 框-剪隔震结构损伤评估 | 第80-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框-剪隔震结构地震侧向增量倒塌可靠度分析 | 第85-101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法的基本原理 | 第85-86页 |
5.3 隔震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极限状态方程 | 第86页 |
5.4 基于二次四阶矩法的结构累积损伤概率密度演化分析 | 第86-88页 |
5.4.1 结构动力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基本原理 | 第86-87页 |
5.4.2 基于二次四阶矩法结构累积损伤概率密度演化原理 | 第87-88页 |
5.5 结构累积损伤概率密度演化分析步骤 | 第88-89页 |
5.6 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 | 第89-90页 |
5.6.1 基于首次超越准则的瞬时可靠度分析方法 | 第89-90页 |
5.6.2 基于累积损伤准则的结构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 | 第90页 |
5.7 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分析步骤 | 第90页 |
5.8 算例分析 | 第90-100页 |
5.8.1 结构的随机性 | 第91-92页 |
5.8.2 样本空间的形成 | 第92页 |
5.8.3 框-剪隔震结构整体损伤概率密度演化分析 | 第92-95页 |
5.8.4 地震动的随机性 | 第95-96页 |
5.8.5 结构及地震动的随机性 | 第96-97页 |
5.8.6 框-剪隔震结构整体动力抗震可靠度分析 | 第97-100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框-剪隔震结构地震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 第101-122页 |
6.1 引言 | 第101页 |
6.2 地震作用下最易失效隔震支座的判别 | 第101-102页 |
6.3 隔震结构的推覆分析方法 | 第102-105页 |
6.3.1 侧向力分布形式 | 第102-103页 |
6.3.2 隔震结构推覆分析步骤 | 第103页 |
6.3.3 方法验证 | 第103-105页 |
6.4 备用荷载路径法 | 第105-107页 |
6.4.1 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105-106页 |
6.4.2 动力非线性分析 | 第106页 |
6.4.3 基于Pushover分析的备用荷载路径法 | 第106-107页 |
6.5 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 第107-108页 |
6.5.1 竖向连续倒塌极限状态方程 | 第107页 |
6.5.2 性能指标的计算 | 第107-108页 |
6.5.3 结构发生竖向连续倒塌的判定准则 | 第108页 |
6.6 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的全概率框架 | 第108页 |
6.7 结构整体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步骤 | 第108-109页 |
6.8 算例分析 | 第109-116页 |
6.8.1 地震作用下最易失效隔震支座的判别 | 第109-111页 |
6.8.2 框-剪隔震结构竖向连续倒塌极限荷载系数的计算 | 第111-114页 |
6.8.3 框-剪隔震结构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 第114-115页 |
6.8.4 框-剪隔震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全概率可靠度分析 | 第115-116页 |
6.9 试验验证 | 第116-120页 |
6.9.1 试验模型原型 | 第116-118页 |
6.9.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8-120页 |
6.9.3 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 第120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7章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 第122-138页 |
7.1 引言 | 第122页 |
7.2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 | 第122-123页 |
7.2.1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构造 | 第122-123页 |
7.2.2 主震震级和余震震级的关系 | 第123页 |
7.3 地震动衰减关系 | 第123页 |
7.4 损伤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模式的判定 | 第123-125页 |
7.4.1 不同连续倒塌模式损伤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123-124页 |
7.4.2 损伤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极限状态方程 | 第124页 |
7.4.3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步骤 | 第124-125页 |
7.5 隔震支座失效位置的确定 | 第125页 |
7.6 主余震序列与孤立型地震动对框-剪隔震结构损伤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7.7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 第127-137页 |
7.7.1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选择 | 第127页 |
7.7.2 框架边柱下隔震支座失效 | 第127-130页 |
7.7.3 框架中柱下隔震支座失效 | 第130-134页 |
7.7.4 剪力墙下隔震支座失效 | 第134-137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0页 |
1.结论 | 第138-139页 |
2.主要创新点 | 第139页 |
3.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2-154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