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6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MIL-101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MIL-101的合成方法 | 第17-18页 |
1.2.2 MIL-101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MIL-101的改性 | 第19-20页 |
1.3.1 官能化配体对有机连接的改性 | 第19-20页 |
1.3.2 官能化的有机配体或有机连接体对共价键的后改性 | 第20页 |
1.3.3 螯合剂或多电子分子对CUS的嫁接改造 | 第20页 |
1.4 MIL-101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Bi系双金属氧化物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6 Bi系双金属氧化物的应用 | 第24页 |
1.7 聚噻吩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8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多种因素对MIL-101选择性吸附水溶液中染料的影响 | 第26-4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6-27页 |
2.1.2 吸附剂的制备 | 第27-29页 |
2.2 表征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2.3.1 单组份体系的吸附 | 第29-33页 |
2.3.2 双组分体系的吸附 | 第33-38页 |
2.3.3 再生 | 第38-39页 |
2.4. 总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BiVO_4/MIL-101复合材料的吸附和光催化协同作用 | 第40-52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3.1.2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 样品的表征 | 第42-44页 |
3.2.1 热重分析(TG) | 第42页 |
3.2.2 X射线衍射(XRD) | 第42-43页 |
3.2.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43页 |
3.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3页 |
3.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43页 |
3.2.6 荧光光谱(PL) | 第43页 |
3.2.7 光催化活性的评价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3.1 XRD分析 | 第44页 |
3.3.2 电镜(TEM)分析 | 第44-46页 |
3.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和XPS分析 | 第46页 |
3.3.4 PL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3.3.5 热重以及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47-49页 |
3.3.6 BiVO_4/MIL-101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 | 第49-50页 |
3.3.7 BiVO_4/MIL-101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 第50-51页 |
3.4 总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通过噻吩包裹提高Bi_(25)FeO_(40)/MIL-101/PTH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 第52-63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54页 |
4.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54-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4.3.1 XRD分析 | 第56页 |
4.3.2 TEM和SEM分析 | 第56-58页 |
4.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PS以及PL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4.3.4 光催化性质的测定 | 第59-60页 |
4.4 Bi_(25)FeO_(40)/MIL-101/PTH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 | 第60-62页 |
4.5 总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