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医疗损害鉴定的实践检视 | 第10-20页 |
第一节 医疗损害鉴定的实践演变 | 第10-12页 |
一、《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阶段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践 | 第10-11页 |
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施行后的医疗损害鉴定实践 | 第11页 |
三、《侵权责任法》实施后的医疗损害鉴定实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医疗损害鉴定的实例展示及困境 | 第12-16页 |
一、医疗损害的“双轨制”鉴定之困扰 | 第12-13页 |
二、医疗损害鉴定意见采信之疑惑 | 第13-15页 |
三、本地鉴定与异地鉴定之彷徨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医疗损害鉴定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16-20页 |
一、医疗损害赔偿案件重复鉴定的现象较为普遍 | 第16-17页 |
二、“双轨制”鉴定制度的两种鉴定模式差异较大 | 第17页 |
三、医疗损害异地鉴定难以推开 | 第17-18页 |
四、当事人对鉴定检材的争议阻碍鉴定的及时进行 | 第18页 |
五、医疗损害鉴定意见的采信较混乱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医疗损害鉴定实践问题的成因剖析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医疗损害鉴定的立法不足 | 第20-23页 |
一、医疗损害鉴定“双轨制”有失客观性 | 第20页 |
二、鉴定主体中立性易受质疑 | 第20-21页 |
三、医疗损害鉴定听证制度欠完善 | 第21页 |
四、重复鉴定的可能性 | 第21-22页 |
五、缺乏有效的错误鉴定追责制度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医疗损害鉴定意见的生成障碍 | 第23-25页 |
一、医疗过错的复杂性 | 第23页 |
二、医疗损害鉴定的专业性 | 第23-24页 |
三、鉴定检材的有限性 | 第24页 |
四、管理机制的错位性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医疗损害异地鉴定的实践瓶颈 | 第25-29页 |
一、医疗损害异地鉴定的缘起 | 第25-26页 |
二、医疗损害异地鉴定遭遇限制 | 第26-27页 |
三、医疗损害异地鉴定难以启动 | 第27-28页 |
四、医疗损害异地鉴定的成本过高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审理行为的定势 | 第29-31页 |
一、“无过失医疗过程”的倾向明显 | 第29页 |
二、法院判决对司法鉴定意见依赖程度较高 | 第29-30页 |
三、对司法鉴定意见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医疗损害鉴定实践之障碍的对策 | 第31-40页 |
第一节 完善医疗损害鉴定的相关立法 | 第31-35页 |
一、确定医疗损害鉴定的范围 | 第31页 |
二、完善医疗损害的鉴定程序 | 第31-34页 |
三、制定医疗损害鉴定意见采信规则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构建全国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系统 | 第35-37页 |
一、构建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机构 | 第35页 |
二、完善鉴定专家的资格条件和专家组的构成规则 | 第35-36页 |
三、构建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机制的运行模式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制定医疗损害异地鉴定的程序规范 | 第37-40页 |
一、医疗损害异地鉴定的适用范围与启动 | 第37-38页 |
二、医疗损害异地鉴定机构的选取原则和专家抽取方式 | 第38-39页 |
三、医疗损害异地鉴定的其他规范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