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2 关键概念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1.5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 第16-30页 |
2.1 知识创新相关理论回顾 | 第16-17页 |
2.1.1 创新理论 | 第16页 |
2.1.2 知识创新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 社会网络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弱连带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强连带优势理论 | 第18-19页 |
2.2.3 结构洞理论 | 第19页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0-27页 |
2.3.1 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关系的综述 | 第20-22页 |
2.3.2 社会网络的演化 | 第22-23页 |
2.3.3 社会网络与个体知识创新关系综述 | 第23-26页 |
2.3.4 以往绩效与个体知识创新的关系综述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30页 |
第3章 研究假设 | 第30-40页 |
3.1 模型构建 | 第30-32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2-40页 |
3.2.1 网络位置的形成 | 第32-34页 |
3.2.2 以往绩效调节下的“位置—收益”关系 | 第34-40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40-50页 |
4.1 样本的选择 | 第40-44页 |
4.1.1 专利数据的特点及应用 | 第40页 |
4.1.2 数据收集 | 第40-42页 |
4.1.3 合作网络的构建 | 第42-43页 |
4.1.4 数据窗口处理 | 第43-44页 |
4.2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第44-50页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44-46页 |
4.2.2 解释变量 | 第46-47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47-50页 |
第5章 统计分析 | 第50-68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0-53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53-56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56-66页 |
5.3.1 网络位置演化过程的回归分析 | 第56-60页 |
5.3.2 合作网络与以往绩效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 | 第60-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实证结果讨论 | 第68-76页 |
6.1 网络位置的演化 | 第68-70页 |
6.1.1 合作网络结构洞位置 | 第68-69页 |
6.1.2 合作网络中心性位置 | 第69-70页 |
6.1.3 小结 | 第70页 |
6.2 合作网络与以往绩效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 | 第70-73页 |
6.2.1 合作网络结构洞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 | 第70-71页 |
6.2.2 合作网络中心性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 | 第71-72页 |
6.2.3 以往绩效对合作网络与个体知识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72-73页 |
6.3 小结 | 第73-76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6-82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78页 |
7.1.1 网络位置演化过程 | 第76-77页 |
7.1.2“位置——收益”影响过程 | 第77-78页 |
7.2 本研究的贡献及实践意义 | 第78-80页 |
7.2.1 本研究的贡献 | 第78-79页 |
7.2.2 实践意义 | 第79-80页 |
7.3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