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研究论题的提出与概述 | 第8-10页 |
第二节 当前学界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第三节 研究论题的价值与创新空间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物的附魅、祛魅与返魅 | 第20-34页 |
第一节 上古时代的万物“附魅” | 第21-25页 |
第二节 近现代科学视域下的物之祛魅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万物返魅 | 第28-32页 |
小结:物的返魅—开启一种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文学物性批评的理论建构 | 第34-47页 |
第一节 文本、语言、想象的物质性 | 第34-37页 |
第二节 社会事实、文化、事件的物质性 | 第37-40页 |
第三节 书写、感知主体与身体的物质性 | 第40-43页 |
第四节 表征对象及客体世界的物质性 | 第43-46页 |
小结:建构一种新的文艺批评路径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文学物性批评的生态意义:返“魅”之境 | 第47-58页 |
第一节 返“魅”之境的必要与可能 | 第48-50页 |
第二节 返“魅”之境的途径与方式 | 第50-54页 |
第三节 返“魅”之境的目的与意义 | 第54-56页 |
小结:捕捉物性之魅,重绘人物关系蓝图 | 第56-58页 |
结语:“与物为春”——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与世界图式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