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公铁两用牵引车方案设计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2-14页 |
第2章 设计依据和标准 | 第14-17页 |
2.1 设计依据 | 第14-15页 |
2.2 设计标准 | 第15-17页 |
第3章 技术路线及规格的确定 | 第17-20页 |
3.1 技术路线的确定 | 第17-18页 |
3.1.1 动力类型——蓄电池为动力源 | 第17页 |
3.1.2 主传动方式——直交电传动 | 第17-18页 |
3.2 技术规格 | 第18-20页 |
3.2.1 运用条件 | 第18页 |
3.2.2 顶层技术指标 | 第18-19页 |
3.2.3 产品应用定位 | 第19-20页 |
第4章 牵引车总体技术方案 | 第20-26页 |
4.1 总体概述 | 第20页 |
4.2 总体技术分析 | 第20-21页 |
4.2.1 交流传动 | 第20-21页 |
4.2.2 控制策略 | 第21页 |
4.2.3 电池选型 | 第21页 |
4.2.4 电池管理 | 第21页 |
4.3 总体技术方案 | 第21-23页 |
4.3.1 总体布置 | 第22页 |
4.3.2 主要技术参数 | 第22-23页 |
4.3.3 牵引特性曲线 | 第23页 |
4.4 故障导向安全设计 | 第23-24页 |
4.5 总体设计验证 | 第24-26页 |
第5章 机械系统设计方案 | 第26-45页 |
5.1 车体 | 第26-35页 |
5.1.1 技术要求 | 第26页 |
5.1.2 技术分析 | 第26-27页 |
5.1.3 技术方案 | 第27-31页 |
5.1.4 设计验证 | 第31-35页 |
5.2 司机室内装及主要设备 | 第35-41页 |
5.2.1 车窗 | 第36-37页 |
5.2.2 座椅 | 第37-38页 |
5.2.3 后视镜 | 第38-39页 |
5.2.4 车门 | 第39-40页 |
5.2.5 内装饰 | 第40-41页 |
5.3 传动系统 | 第41-45页 |
5.3.1 技术要求 | 第41-42页 |
5.3.2 技术分析 | 第42页 |
5.3.3 技术方案 | 第42-44页 |
5.3.4 设计验证 | 第44-45页 |
第6章 电气系统设计方案 | 第45-65页 |
6.1 技术要求 | 第45-46页 |
6.2 技术方案 | 第46-48页 |
6.3 电传动牵引系统 | 第48-56页 |
6.4 交流辅助系统 | 第56-57页 |
6.5 直流辅助系统 | 第57页 |
6.6 控制系统 | 第57-62页 |
6.7 故障导向安全设计 | 第62-63页 |
6.8 设计验证 | 第63-65页 |
第7章 制动系统设计方案 | 第65-74页 |
7.1 技术要求 | 第65页 |
7.2 技术分析 | 第65页 |
7.3 技术方案 | 第65-67页 |
7.4 主要部件选择 | 第67-71页 |
7.5 故障导向安全设计 | 第71-72页 |
7.6 设计验证 | 第72-74页 |
第8章 液压系统及导向系统设计方案 | 第74-92页 |
8.1 液压系统 | 第74-86页 |
8.1.1 技术要求 | 第74页 |
8.1.2 技术分析 | 第74页 |
8.1.3 技术平台 | 第74-75页 |
8.1.4 技术方案 | 第75-78页 |
8.1.5 主要部件选择 | 第78-82页 |
8.1.6 故障导向安全设计 | 第82-83页 |
8.1.7 设计验证 | 第83-86页 |
8.2 导向系统 | 第86-92页 |
8.2.1 技术要求 | 第86页 |
8.2.2 技术分析 | 第86-87页 |
8.2.3 技术方案 | 第87-88页 |
8.2.4 设计验证 | 第88-92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