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 超声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超声加工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超声加工工具磨损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3 超声振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课题来源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24-38页 |
2.1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结构组成 | 第24页 |
2.2 超声旋转钻削系统的换能器设计 | 第24-30页 |
2.2.1 超声换能器的类型选择 | 第25-26页 |
2.2.2 超声换能器的频率及振幅选择 | 第26页 |
2.2.3 超声换能器的材料选用及尺寸确定 | 第26-30页 |
2.3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一体式变幅杆设计 | 第30-37页 |
2.3.1 超声变幅杆的形状及材料选择 | 第30-32页 |
2.3.2 变幅杆的解析计算 | 第32-37页 |
2.4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工具选择 | 第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 第38-50页 |
3.1 ANSYS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38-41页 |
3.1.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3.1.2 谐响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9-41页 |
3.2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生成 | 第41-42页 |
3.2.1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模型导入 | 第41页 |
3.2.2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41-42页 |
3.2.3 定义材料属性及单元类型 | 第42页 |
3.3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模态分析 | 第42-44页 |
3.4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谐响应分析 | 第44-46页 |
3.5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频率优化 | 第46-49页 |
3.5.1 模态频率灵敏度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3.5.2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优化设计目标 | 第47-48页 |
3.5.3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的结构优化过程 | 第48-49页 |
3.5.4 优化结果分析 | 第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超声旋转钻削振动系统性能测试实验研究 | 第50-58页 |
4.1 阻抗测试原理 | 第50-51页 |
4.2 阻抗测试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3 振幅测试原理 | 第52-54页 |
4.3.1 振幅测试方法 | 第52-53页 |
4.3.2 振幅计算公式推导 | 第53-54页 |
4.4 振幅测试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4.4.1 工具端面振幅 | 第54-55页 |
4.4.2 装配位置振幅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超声旋转钻削氧化锆陶瓷的实验研究 | 第58-72页 |
5.1 实验方案及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8-62页 |
5.1.1 实验方案 | 第58-59页 |
5.1.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59-62页 |
5.2 切削力 | 第62-66页 |
5.2.1 超声旋转加工与传统加工的切削力对比实验 | 第62-64页 |
5.2.2 切削力随孔数变化的变化规律 | 第64-65页 |
5.2.3 工艺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工具磨损 | 第66-71页 |
5.3.1 单因素试验工具磨损量 | 第66-68页 |
5.3.2 正交试验工具磨损量 | 第68-69页 |
5.3.3 工具磨损机理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