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地区传统民居的节能生态特性与当代利用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2.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 | 第18-20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传统民居的生态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2.1 传统民居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2 生态建筑理念 | 第23-24页 |
2.3 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 | 第24页 |
2.4 传统民居生态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4.1 传统民居生态性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4.2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晋北地区传统民居概况 | 第26-34页 |
3.1 晋北地区概况 | 第26-30页 |
3.1.1 晋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 第26-28页 |
3.1.2 晋北地区的历史人文 | 第28-30页 |
3.2 晋北传统民居研究 | 第30-32页 |
3.2.1 晋北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 | 第30-31页 |
3.2.2 晋北传统民居的布局特征 | 第31页 |
3.2.3 晋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 | 第31-32页 |
3.2.4 晋北传统民居的结构特征 | 第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晋北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与生态设计思维 | 第34-44页 |
4.1 晋北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 | 第34-40页 |
4.1.1 儒学对晋北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2 佛教在晋北传统民居中的表现 | 第35-36页 |
4.1.3 晋北传统民居的道家观念 | 第36-37页 |
4.1.4 风水学对晋北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37-39页 |
4.1.5 乡土建筑文化对晋北民居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 晋北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思维 | 第40-43页 |
4.2.1 "系统性" | 第40-41页 |
4.2.2 "灵活性" | 第41-42页 |
4.2.3 "适度性"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晋北传统民居的生态应用研究 | 第44-60页 |
5.1 晋北传统民居的规划选址 | 第44-45页 |
5.1.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44-45页 |
5.1.2 地域文化影响 | 第45页 |
5.1.3 传统风水影响 | 第45页 |
5.2 晋北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 | 第45-48页 |
5.2.1 聚落空间形态 | 第45-46页 |
5.2.2 院落空间的生态布局 | 第46-47页 |
5.2.3 建筑单体的生态元素 | 第47-48页 |
5.3 晋北传统民居的节能技术 | 第48-54页 |
5.3.1 体形系数 | 第48页 |
5.3.2 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 第48-52页 |
5.3.3 朝向 | 第52页 |
5.3.4 通风 | 第52页 |
5.3.5 采光 | 第52-53页 |
5.3.6 防潮排水 | 第53-54页 |
5.4 晋北传统民居的生态观念 | 第54-58页 |
5.4.1 对乡土材料的运用 | 第54-57页 |
5.4.2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 第57页 |
5.4.3 采暖方式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以新平堡为例探究晋北传统民居的生态特性 | 第60-92页 |
6.1 新平堡概述 | 第60-63页 |
6.1.1 地理地貌 | 第60-61页 |
6.1.2 气候条件 | 第61页 |
6.1.3 人文历史 | 第61-63页 |
6.2 当地传统民居现状 | 第63-64页 |
6.3 当地聚落形态特征分析 | 第64-69页 |
6.3.1 选址因素 | 第64-65页 |
6.3.2 空间布局 | 第65-68页 |
6.3.3 道路组织 | 第68-69页 |
6.4 当地传统民居形态特征分析 | 第69-77页 |
6.4.1 民居形式 | 第69-70页 |
6.4.2 院落单元 | 第70-72页 |
6.4.3 建筑材料 | 第72-75页 |
6.4.4 建筑结构 | 第75-76页 |
6.4.5 建筑物理 | 第76-77页 |
6.5 实地测绘 | 第77-82页 |
6.6 日常能耗调查 | 第82-84页 |
6.6.1 炊事能耗 | 第82页 |
6.6.2 电能消耗情况 | 第82页 |
6.6.3 冬季取暖、夏季降温能耗情况 | 第82-84页 |
6.7 室内外热环境现状调查 | 第84-86页 |
6.7.1 居民对室内舒适度直观感受 | 第84页 |
6.7.2 室内外温度测试 | 第84-86页 |
6.8 案例的热工性节能计算与分析 | 第86-89页 |
6.8.1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 | 第86-88页 |
6.8.2 建筑物采煤耗煤量计算 | 第88-89页 |
6.9 现存问题分析 | 第89-90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七章 晋北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当代利用研究 | 第92-104页 |
7.1 晋北传统民居的继承与保护发展 | 第92-93页 |
7.1.1 晋北传统民居的继承 | 第92页 |
7.1.2 晋北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 | 第92-93页 |
7.2 当代利用研究 | 第93-97页 |
7.2.1 坚持可持续发展 | 第93-94页 |
7.2.2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第94-95页 |
7.2.3 继承创新 | 第95-97页 |
7.3 晋北新民居案例设计与模拟计算分析 | 第97-103页 |
7.3.1 方案设计 | 第97-101页 |
7.3.2 生态策略的运用 | 第101-102页 |
7.3.3 模拟计算分析 | 第102-10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附录一: 图片来源 | 第108-112页 |
附录二: 表格来源 | 第112-114页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