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组合结构国内外发展情况 | 第10-12页 |
1.2.1 国外混合梁结构的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混合梁结构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3 钢混锚固接头及其连结件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研究工程背景及本文所要做的工作 | 第15-16页 |
1.4.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17-33页 |
2.1 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17-19页 |
2.2 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理论 | 第19-20页 |
2.2.1 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2.2 弹塑性分析 | 第20页 |
2.2.3 塑性极限分析 | 第20页 |
2.3 锚固接头的局部承载力 | 第20-31页 |
2.3.1 各种连接构造的抗剪 | 第20-25页 |
2.3.2 锚固接头局部抗压 | 第25-30页 |
2.3.3 型钢结构抗弯连接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H型钢锚固接头实验 | 第33-51页 |
3.1 实验的目的 | 第33页 |
3.2 模型设计 | 第33-44页 |
3.2.1 实验选材 | 第33-39页 |
3.2.2 试件设计及安装 | 第39-42页 |
3.2.3 工况及加载程序 | 第42-4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4-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H型钢-混凝土的ANSYS建模及计算 | 第51-55页 |
4.1 型钢和混凝土结构的本构关系 | 第51-52页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4.2.1 剪力钢筋型结构的模拟 | 第52-53页 |
4.2.2 传统型钢挡板结构的模拟 | 第53-54页 |
4.3 模型的界面处理及边界条件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实验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5.1 传统型钢挡板结构实验与仿真的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5.2 剪力钢筋型结构实验与仿真的对比分析 | 第57-60页 |
5.3 传统型钢挡板结构与剪力钢筋型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60-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