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4-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2.1 2,4-二氯苯氧乙酸的性质、来源与危害 | 第17-19页 |
2.2 国内外含氯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 第19-23页 |
2.2.1 物理法 | 第19-20页 |
2.2.2 化学法 | 第20-22页 |
2.2.3 生物法 | 第22-23页 |
2.3 电化学法处理含氯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 第23-28页 |
2.3.1 电化学氧化法 | 第23-25页 |
2.3.2 电化学还原法 | 第25-28页 |
2.3.2.1 电化学还原脱氯机理 | 第25-26页 |
2.3.2.2 电化学还原脱氯阴极材料 | 第26-28页 |
2.4 阴极改性材料氮化钛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28-30页 |
2.4.1 氮化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第28-29页 |
2.4.2 氮化钛的应用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3.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31-32页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2 实验方法和装置 | 第32-33页 |
3.2.1 储备液的配制 | 第32页 |
3.2.2 纳米氮化钛掺杂钯/泡沫镍电极的制备 | 第32页 |
3.2.3 2,4-D的电化学催化还原脱氯实验 | 第32-33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3.1 有机物浓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3.3.2 电流效率的计算 | 第34页 |
3.3.3 电极的表征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纳米氮化钛掺杂钯/泡沫镍电极的表征和电催化脱氯性能研究 | 第35-47页 |
4.1 纳米氮化钛掺杂钯/泡沫镍电极的表征结果 | 第35-39页 |
4.1.1 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5-36页 |
4.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6-38页 |
4.1.3 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X)分析 | 第38页 |
4.1.4 线性伏安扫描法(LSV)分析 | 第38-39页 |
4.2 纳米氮化钛掺杂钯/泡沫镍电极的电催化脱氯性能研究 | 第39-44页 |
4.2.1 纳米氮化钛掺杂钯/泡沫镍电极的电催化脱氯性能 | 第39-42页 |
4.2.2 纳米氮化钛掺杂量和钯负载量对2,4-D催化脱氯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4.3 纳米氮化钛掺杂钯/泡沫镍电极的稳定性研究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纳米氮化钛掺杂钯/泡沫镍电极电催化脱氯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54页 |
5.1 2,4-D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7页 |
5.2 电流密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5.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5.4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6 纳米氮化钛掺杂钯/泡沫镍电极电催化脱氯机理 | 第54-62页 |
6.1 催化剂钯对活性氢原子[H]的吸附机理 | 第54-59页 |
6.2 纳米氮化钛掺杂钯/泡沫镍电极电催化脱氯2,4-D机理 | 第59-6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2-65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7.2 创新点 | 第6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