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保温轻质混凝土的制备技术与机理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现状第11-18页
        1.3.1 泡沫混凝土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1.3.2 泡沫混凝土组分的研究第12-13页
        1.3.3 泡沫混凝土性能的研究第13-16页
        1.3.4 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及测试方法第16-17页
        1.3.5 轻集料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第17页
        1.3.6 轻质混凝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第19-21页
        1.5.1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2 课题特色与创新第20-21页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第21-27页
    2.1 原材料成分和性能第21-24页
        2.1.1 水泥第21页
        2.1.2 粉煤灰第21-22页
        2.1.3 海泡石第22页
        2.1.4 外加剂第22-23页
        2.1.5 轻骨料第23-24页
        2.1.6 发泡剂第24页
        2.1.7 拌合用水第24页
    2.2 轻质混凝土制备与性能测试方法第24-27页
        2.2.1 轻质混凝土的制备第24-25页
        2.2.2 轻质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第25页
        2.2.3 微观性能测试第25-27页
第三章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27-44页
    3.1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技术第27-29页
        3.1.1 原材料的影响第27-28页
        3.1.2 配合比设计方法第28-29页
    3.2 不同密度等级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第29-42页
        3.2.1 流动性的表征与性能研究第29-33页
        3.2.2 流变性能研究第33-36页
        3.2.3 组份和养护制度对不同密度等级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6-39页
        3.2.4 组分和养护制度对不同密度等级泡沫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第39-41页
        3.2.5 组分对不同密度等级泡沫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第41页
        3.2.6 组分对不同密度等级对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第41-42页
    3.3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的表征及其对性能的影响第44-66页
    4.1 泡沫混凝土气孔的形成与稳定第44-47页
        4.1.1 泡沫的形成与稳定第44-46页
        4.1.2 硬化泡沫混凝土气孔形成和稳定第46-47页
    4.2 硬化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的测试第47-51页
        4.2.1 压汞法和X-CT的基本原理第47-49页
        4.2.2 不同方法测得的泡沫混凝土孔隙率第49-51页
    4.3 泡沫混凝土宏观孔结构的表征第51-58页
        4.3.1 泡沫混凝土的X-CT三维重构图第51-52页
        4.3.2 图像分析软件对X-CT二维切片的处理第52-54页
        4.3.3 泡沫混凝土的宏观孔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第54-58页
    4.4 抗压强度-孔结构相关性研究第58-59页
    4.5 导热系数-孔结构相关性研究第59-61页
    4.6 孔连通性的表征与分析第61-62页
    4.7 基于DVC法计算泡沫混凝土干燥收缩内部变形第62-64页
    4.8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轻集料泡沫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第66-78页
    5.1 免烧轻集料的制备第66-68页
    5.2 密度为1000级的轻集料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第68-73页
        5.2.1 水胶比和轻集料种类对抗压强度的影响第68-69页
        5.2.2 轻集料泡沫混凝土的压缩特性第69-71页
        5.2.3 轻集料种类对导热系数和吸水率的影响第71-72页
        5.2.4 轻集料种类对干燥收缩的影响第72-73页
    5.3 密度为1400级的轻质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第73-77页
        5.3.1 细集料对轻质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第73-75页
        5.3.2 粗集料对轻质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第75-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矿综采工作面复杂条件下人的安全行为模式研究
下一篇:HEVC快速帧内预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