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 第13-14页 |
1.1.2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与需求 | 第14页 |
1.1.3 传统空调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 溶液除湿空调技术研究综述 | 第15-30页 |
1.2.1 除湿溶液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2 空气与溶液直接接触的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 第16-17页 |
1.2.3 溶液除湿器的研究 | 第17-22页 |
1.2.4 除湿溶液再生方式的研究 | 第22-25页 |
1.2.5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设计与性能研究 | 第25-30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系统构建及实验平台介绍 | 第33-49页 |
2.0 引言 | 第33页 |
2.1 HPLD-SR系统的形式及工作原理 | 第33-36页 |
2.2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 | 第36-45页 |
2.2.1 系统主要部件 | 第37-41页 |
2.2.2 实验测试系统 | 第41-43页 |
2.2.3 实验方案 | 第43-45页 |
2.3 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 第45-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非常温溶液除湿过程热质传递特性分析 | 第49-94页 |
3.0 引言 | 第49页 |
3.1 溶液除湿的热质传递机理分析 | 第49-52页 |
3.2 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过程的数学模型优化 | 第52-56页 |
3.3 传热传质系数的计算 | 第56-64页 |
3.3.1 耦合传热传质系数 | 第56-57页 |
3.3.2 传热传质系数的计算方法分析 | 第57-59页 |
3.3.3 传热传质系数的计算结果对比 | 第59-62页 |
3.3.4 传热传质系数的计算新方法 | 第62-64页 |
3.4 实验分析及模型验证 | 第64-74页 |
3.4.1 非常温低浓度溶液除湿的实验结果 | 第64-68页 |
3.4.2 溶液除湿传热传质关联式 | 第68-70页 |
3.4.3 数学模型及传热传质系数计算方法的验证 | 第70-74页 |
3.5 非常温低浓度溶液除湿的特性分析 | 第74-90页 |
3.5.1 进口空气温度对除湿过程的影响 | 第75-77页 |
3.5.2 进口空气含湿量对除湿过程的影响 | 第77-80页 |
3.5.3 进口溶液温度对除湿过程的影响 | 第80-84页 |
3.5.4 进口溶液浓度对除湿过程的影响 | 第84-87页 |
3.5.5 气液比对除湿过程的影响 | 第87-90页 |
3.5.6 非常温低浓度溶液除湿的特性总结 | 第9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0-94页 |
第四章 利用冷凝热的溶液再生过程特性分析 | 第94-124页 |
4.0 引言 | 第94页 |
4.1 冷凝热应用于溶液再生的原理 | 第94-97页 |
4.1.1 溶液再生过程的原理 | 第94-96页 |
4.1.2 冷凝热应用于溶液再生的方式 | 第96-97页 |
4.2 利用冷凝热的溶液再生实验研究 | 第97-109页 |
4.2.1 实验工况及热平衡分析 | 第97-98页 |
4.2.2 实验数据分析及再生模型验证 | 第98-101页 |
4.2.3 利用冷凝热的溶液再生过程基本特性分析 | 第101-109页 |
4.3 利用冷凝热的溶液再生热力学优化分析 | 第109-122页 |
4.3.1 冷凝热再生利用率 | 第109-110页 |
4.3.2 利用冷凝热的溶液再生模式对比分析 | 第110-116页 |
4.3.3 利用冷凝热的溶液再生可及处理区域分析 | 第116-118页 |
4.3.4 利用冷凝热的溶液再生过程能级分析 | 第118-121页 |
4.3.5 冷凝热在溶液再生过程中的热量分配原则 | 第121-12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HPLD-SR系统综合性能研究 | 第124-163页 |
5.0 引言 | 第124页 |
5.1 系统变工况工作特性实验研究 | 第124-134页 |
5.1.1 除湿器进口溶液流量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5.1.2 再生器进口溶液流量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5.1.3 级间交换溶液流量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5.1.4 机组处理新风量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5.1.5 机组再生风量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5.2 系统适应环境的工作特性 | 第134-141页 |
5.2.1 典型日工况的实时运行特性分析 | 第134-137页 |
5.2.2 典型工况的稳态数据分析 | 第137-139页 |
5.2.3 系统适应环境性能测试 | 第139-141页 |
5.3 HPLD-SR系统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141-151页 |
5.3.1 热泵循环的数学模型 | 第141-146页 |
5.3.2 溶液及流体输配系统 | 第146-147页 |
5.3.3 HPLD-SR系统整体模拟计算流程 | 第147-149页 |
5.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149-151页 |
5.4 基于数学模型的系统热力学特性分析 | 第151-158页 |
5.4.1 环境参数对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5.4.2 系统浓度平衡与能量匹配特性的研究 | 第153-158页 |
5.5 机组性能的评价 | 第158-162页 |
5.5.1 与现有空调系统的性能对比 | 第158-160页 |
5.5.2 机组性能与国家标准的对比 | 第160-1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六章 HPLD-SR系统的有效能利用及性能优化分析 | 第163-188页 |
6.0 引言 | 第163页 |
6.1 有效能分析方法及模型 | 第163-169页 |
6.1.1 (?)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63-164页 |
6.1.2 流体的(?)计算方法 | 第164-167页 |
6.1.3 HPLD-SR系统(?)分析模型 | 第167-169页 |
6.2 系统的(?)分析及流程优化 | 第169-178页 |
6.2.1 HPLD-SR系统的(?)分析 | 第169-172页 |
6.2.2 空气处理流程和溶液再生的(?)分析 | 第172-176页 |
6.2.3 理想系统形式的分析 | 第176-178页 |
6.3 HPLD-SR系统设备节能潜力分析 | 第178-186页 |
6.3.1 蒸发器换热面积的影响 | 第179-180页 |
6.3.2 冷凝器换热面积的影响 | 第180-182页 |
6.3.3 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 第182-183页 |
6.3.4 经济器效率的影响 | 第183-184页 |
6.3.5 除湿器和再生器尺寸的影响 | 第184-18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86-188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88-192页 |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88-190页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90-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6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