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多孔炭 | 第13-16页 |
1.2.1 多孔炭概述 | 第13-14页 |
1.2.2 原料及制备工艺 | 第14-15页 |
1.2.3 多孔炭的结构及表面性能 | 第15-16页 |
1.3 多孔炭用于超级电容器 | 第16-17页 |
1.4 CO_2捕获和储氢 | 第17-20页 |
1.4.1 CO_2捕获 | 第17-19页 |
1.4.2 储氢 | 第19-20页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1 立题意义和背景 | 第20-21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创新之处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35页 |
2.1 主要试剂、原料及仪器 | 第29-30页 |
2.2 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步骤 | 第30-31页 |
2.2.1 丝瓜络基多孔活性炭的制备 | 第30页 |
2.2.2 生物菌基多孔活性炭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 表征与测试 | 第31-35页 |
2.3.1 热重分析(TG) | 第31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1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1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1页 |
2.3.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31页 |
2.3.6 元素分析测试 | 第31-32页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2页 |
2.3.8 气体吸附测试 | 第32页 |
2.3.9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丝瓜络基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35-55页 |
3.1 丝瓜络生物质TG/DTA分析 | 第35-36页 |
3.2 多孔活性炭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3.3 XRD和拉曼分析 | 第37-38页 |
3.4 元素分析和XPS | 第38-40页 |
3.5 N_2吸附孔结构分析 | 第40-43页 |
3.6 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43-51页 |
3.6.1 6M KOH三电极体系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3-49页 |
3.6.2 两电极1 M SBP-BF_4/AN体系 | 第49-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第四章 生物菌基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 | 第55-69页 |
4.1 生物菌原料TG分析 | 第55-56页 |
4.2 生物菌基多孔炭形貌分析 | 第56页 |
4.3 拉曼分析 | 第56-57页 |
4.4 元素分析和XPS | 第57-59页 |
4.5 N_2吸附孔结构分析 | 第59-61页 |
4.6 CO_2捕获性能 | 第61-62页 |
4.7 电化学性能 | 第62-65页 |
4.8 本章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