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的政治体系构建与国家认同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选题背景及研究的问题 | 第11-12页 |
2、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5-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一、国家认同理论 | 第17-21页 |
(一) 认同与国家认同理论 | 第17-19页 |
(二) 政治体系构建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 第19-21页 |
二、印尼国家认同构建的背景性因素 | 第21-29页 |
(一) 领土轮廓的群岛性 | 第21-22页 |
(二) 历史上的长期分裂性 | 第22-23页 |
(三) 民族宗教多元性 | 第23-24页 |
(四) 爪哇文化独大性 | 第24页 |
(五) 印尼国家认同构建前的潜在危机 | 第24-26页 |
(六) 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认同构建 | 第26-29页 |
三、苏加诺时期的政治体系构建及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 第29-35页 |
(一) 苏加诺时期的政治体系构建 | 第29-33页 |
1、立国思想的确定 | 第29-30页 |
2、联邦废与共和立 | 第30-31页 |
3、议会民主制的困境 | 第31页 |
4、地方制度的摸索 | 第31-32页 |
5、“四五宪法”的恢复和总统制的确立 | 第32页 |
6、经济政策的修订 | 第32-33页 |
(二) 苏加诺时期微妙脆弱的国家认同 | 第33-35页 |
1、潘查希拉的功过是非 | 第33页 |
2、共和制和议会制引发的地方叛乱 | 第33-34页 |
3、地方制度改革对民众感情的伤害 | 第34-35页 |
四、苏哈托时期的政治体系构建及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 第35-41页 |
(一) 威权统治下的政治体系构建 | 第35-38页 |
1、潘查希拉的重释 | 第35页 |
2、军队与政党的重塑 | 第35-36页 |
3、地方制度的集权改革 | 第36页 |
4、移民政策的推行 | 第36-37页 |
5、分配政策的制定 | 第37页 |
6、对华人的强制同化 | 第37-38页 |
(二) 苏哈托时期国家认同巩固中的隐患 | 第38-41页 |
1、军队的残暴行径引发民众反感和反抗 | 第38-39页 |
2、对移民政策的不满和反抗 | 第39页 |
3、外岛民众“爪哇殖民主义”感的产生 | 第39-40页 |
4、华人“次等公民”感的产生 | 第40-41页 |
五、后苏哈托时期政治体系构建及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 第41-48页 |
(一) 苏哈托下台后的国家认同危机 | 第41-43页 |
(二) 民主改革下的政治体系构建 | 第43-46页 |
1、议会和选举制度的完善 | 第43-44页 |
2、军队和政党制度的改进 | 第44-45页 |
3、地方自治的推进 | 第45页 |
4、分配政策趋于合理 | 第45-46页 |
5、华人政策趋于宽容 | 第46页 |
(三) 后苏哈托时期国家认同在隐忧中提升 | 第46-48页 |
1、对党争成风的失望 | 第46页 |
2、对军队余毒的忧惧 | 第46-47页 |
3、地方民众国家认同的提升 | 第47页 |
4、华人地位的提高 | 第47-48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