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与开发时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1 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第8-9页
        1.1.2 第二次土地调查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第9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11-12页
        1.3.3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与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3 技术路线第14-16页
2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分析第16-20页
    2.1 理论基础分析第16-18页
        2.1.1 土地稀缺性理论第16页
        2.1.2 人地关系理论第16-17页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7页
        2.1.4 生态经济理论第17-18页
    2.2 技术方法分析第18-20页
3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模型构建第20-33页
    3.1 评价原则第20-21页
    3.2 选择评价对象第21页
    3.3 确定评价单元第21-22页
    3.4 选择评价指标第22-23页
    3.5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第23-30页
        3.5.1 建立结构层次模型第24-25页
        3.5.2 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第25-27页
        3.5.3 单层次排序及矩阵一致性检验第27-28页
        3.5.4 一致性层次总检验第28-30页
    3.6 数据处理与评价指标量化分值第30-33页
        3.6.1 地形坡度第30页
        3.6.2 土壤侵蚀等级第30-31页
        3.6.3 土壤质地第31页
        3.6.4 有效土层厚度第31页
        3.6.5 耕作便利度第31页
        3.6.6 灌溉与排水条件第31-32页
        3.6.7 土地利用类型第32页
        3.6.8 地块面积第32-33页
4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评价第33-51页
    4.1 研究区概况第33-38页
        4.1.1 自然概况第33页
        4.1.2 社会经济概况第33-34页
        4.1.3 土地利用状况第34-38页
    4.2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结构类型及空间分布第38-40页
    4.3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量化分值第40-44页
    4.4 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运算第44-45页
    4.5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划分及数量分布第45-51页
        4.5.1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划分第45-46页
        4.5.2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数量统计第46-47页
        4.5.3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第47-51页
5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研究第51-60页
    5.1 永修县耕地资源需求量预测第51-53页
        5.1.1 基于基本粮食需求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第51-53页
        5.1.2 基于经济发展的耕地的需求量预测第53页
    5.2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需求预测及开发时序安排第53-58页
    5.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建议第58-60页
        5.3.1 分清优劣,有序推进第58页
        5.3.2 建立健全法律、行政、监督制度第58页
        5.3.3 建立专项基金,提高科技含量第58-59页
        5.3.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第59-6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6.1 结论第60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渠道加盟菜鸟驿站后的持续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新生代消费者对中华老字号产品的购买意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