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是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 | 第8-9页 |
1.1.2 第二次土地调查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数据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3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与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分析 | 第16-20页 |
2.1 理论基础分析 | 第16-18页 |
2.1.1 土地稀缺性理论 | 第16页 |
2.1.2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6-17页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1.4 生态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2.2 技术方法分析 | 第18-20页 |
3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 第20-33页 |
3.1 评价原则 | 第20-21页 |
3.2 选择评价对象 | 第21页 |
3.3 确定评价单元 | 第21-22页 |
3.4 选择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3.5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3-30页 |
3.5.1 建立结构层次模型 | 第24-25页 |
3.5.2 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 | 第25-27页 |
3.5.3 单层次排序及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27-28页 |
3.5.4 一致性层次总检验 | 第28-30页 |
3.6 数据处理与评价指标量化分值 | 第30-33页 |
3.6.1 地形坡度 | 第30页 |
3.6.2 土壤侵蚀等级 | 第30-31页 |
3.6.3 土壤质地 | 第31页 |
3.6.4 有效土层厚度 | 第31页 |
3.6.5 耕作便利度 | 第31页 |
3.6.6 灌溉与排水条件 | 第31-32页 |
3.6.7 土地利用类型 | 第32页 |
3.6.8 地块面积 | 第32-33页 |
4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评价 | 第33-51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3-38页 |
4.1.1 自然概况 | 第33页 |
4.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34页 |
4.1.3 土地利用状况 | 第34-38页 |
4.2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结构类型及空间分布 | 第38-40页 |
4.3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量化分值 | 第40-44页 |
4.4 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运算 | 第44-45页 |
4.5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划分及数量分布 | 第45-51页 |
4.5.1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划分 | 第45-46页 |
4.5.2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数量统计 | 第46-47页 |
4.5.3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 | 第47-51页 |
5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研究 | 第51-60页 |
5.1 永修县耕地资源需求量预测 | 第51-53页 |
5.1.1 基于基本粮食需求的耕地需求量预测 | 第51-53页 |
5.1.2 基于经济发展的耕地的需求量预测 | 第53页 |
5.2 永修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需求预测及开发时序安排 | 第53-58页 |
5.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5.3.1 分清优劣,有序推进 | 第58页 |
5.3.2 建立健全法律、行政、监督制度 | 第58页 |
5.3.3 建立专项基金,提高科技含量 | 第58-59页 |
5.3.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第59-6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