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4-2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4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20-2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一) 中小学教师 | 第24页 |
(二) 教学 | 第24页 |
(三) 评价、评估与诊断 | 第24-25页 |
(四) 教学评价、教学评估与教学诊断 | 第25页 |
(五) 学习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学诊断 | 第25-26页 |
(六) 教学诊断能力 | 第26页 |
(七) 发展机制 | 第26页 |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一) 教学最优化理论 | 第26-27页 |
(二) 处方性教学原理 | 第27页 |
(三) 发展性教学评价 | 第27页 |
(四)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基本问题及内容 | 第29-39页 |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基本问题 | 第29-32页 |
(一) 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目的 | 第29-30页 |
(二) 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主体 | 第30页 |
(三) 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对象 | 第30-31页 |
(四) 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原则 | 第31-32页 |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主要内容 | 第32-37页 |
(一) 教学能力基本内容 | 第33页 |
(二) 教学诊断能力内容体系 | 第33-37页 |
三、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要素体系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发展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39-62页 |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研究工具的设计 | 第39-40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9-40页 |
(二)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40页 |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调查的实施过程及统计方法 | 第40-41页 |
(一) 调查实施过程 | 第40-41页 |
(二) 调查统计方法 | 第41页 |
三、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41-62页 |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第41-43页 |
(二) 教学诊断能力数据差异分析 | 第43-55页 |
(三) 教学诊断现状数据分析 | 第55-59页 |
(四) 教学诊断能力发展情况分析 | 第59-62页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因素分析及发展路径 | 第62-71页 |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 | 第62-64页 |
(一) 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二) 问题分析 | 第63-64页 |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发展路径 | 第64-71页 |
(一) 教学诊断理念由重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发展 | 第65-66页 |
(二) 教学诊断知识储备由局部转向网络化发展 | 第66-67页 |
(三) 教学方式诊断由教师单向传授转向师生互动式发展 | 第67页 |
(四) 教学手段诊断由传统型转向信息深度融合型发展 | 第67-68页 |
(五) 教师角色由教学执行者转向实践研究者发展 | 第68-69页 |
(六) 求知方式由传统学历教育转向教育实践研究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71-74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二、研究反思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82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77-81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