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烟气多污染物预氧化装置的模拟与优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我国电力发展及大气污染物控制现状 | 第11-20页 |
1.1.1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1.2 电力污染物排放控制 | 第13-18页 |
1.1.3 火电厂环保政策法规新要求 | 第18-20页 |
1.2 脱硫脱硝一体化控制技术概况 | 第20-25页 |
1.2.1 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 第20-24页 |
1.2.2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24-25页 |
1.3 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 | 第25-28页 |
1.3.1 烟气循环流化床技术 | 第26-27页 |
1.3.2 过氧化氢氧化法 | 第27-28页 |
1.4 本课题研究对象 | 第28-30页 |
第2章 模型的建立及预处理 | 第30-40页 |
2.1 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2.2 网格的划分 | 第31-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预氧化器流场模拟及结构优化 | 第40-57页 |
3.1 原始预氧化器流场分析 | 第40-41页 |
3.2 入口形状的优化与模拟 | 第41-43页 |
3.3 筒体直径的优化与模拟 | 第43-46页 |
3.4 排气管深度的优化与模拟 | 第46-53页 |
3.5 锥体半锥角的优化与模拟 | 第53-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氧化剂与烟气混合效果的模拟 | 第57-64页 |
4.1 原始预氧化器混合效果模拟分析 | 第57-58页 |
4.2 排气管深度优化模型混合效果模拟分析 | 第58-61页 |
4.3 半锥角优化模型混合效果模拟分析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