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隐名股东基础理论 | 第10-18页 |
1.1 隐名股东的定义和特征 | 第10-12页 |
1.1.1 隐名股东的定义 | 第10-11页 |
1.1.2 隐名股东的特征 | 第11-12页 |
1.2 隐名股东概念辨析 | 第12-13页 |
1.2.1 隐名股东与实际控制人 | 第12页 |
1.2.2 隐名股东与冒名股东 | 第12-13页 |
1.2.3 隐名股东与隐名合伙 | 第13页 |
1.3 隐名股东的分类 | 第13-15页 |
1.3.1 完全隐名股东与不完全隐名股东 | 第13-14页 |
1.3.2 规避法律的隐名股东与非规避法律的隐名股东 | 第14页 |
1.3.3 协议隐名股东与非协议隐名股东 | 第14-15页 |
1.4 隐名股东的成因 | 第15-18页 |
1.4.1 规避类成因 | 第15-16页 |
1.4.2 非规避类成因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隐名股东的资格认定 | 第18-31页 |
2.1 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规定 | 第18-19页 |
2.2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意义 | 第19-21页 |
2.3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主流学说 | 第21-25页 |
2.3.1 国外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现状 | 第21-23页 |
2.3.2 国内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主要学说 | 第23-25页 |
2.4 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原则 | 第25-27页 |
2.5 隐名股东资格的具体认定 | 第27-31页 |
2.5.1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 | 第27-29页 |
2.5.2 隐名股东与公司其他股东 | 第29-30页 |
2.5.3 隐名股东与善意第三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隐名股东的利弊分析 | 第31-35页 |
3.1 隐名股东的制度优势 | 第31-32页 |
3.2 隐名股东的制度弊端 | 第32-33页 |
3.3 本文对于隐名股东制度的立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隐名股东纠纷问题类型与分析 | 第35-40页 |
4.1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纠纷及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4.2 涉及隐名股东瑕疵出资责任的纠纷及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4.3 隐名股东股权转让引发的纠纷及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4.4 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而引发的纠纷及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隐名股东制度的信托化改造 | 第40-48页 |
5.1 股权信托概述 | 第40-41页 |
5.2 股权信托制度下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5.3 信托制度与隐名股东制度的天然契合 | 第42-43页 |
5.4 隐名股东制度信托化改造的优势 | 第43-45页 |
5.4.1 股权信托的制度优势 | 第43-44页 |
5.4.2 对隐名股东制度信托化改造的优势 | 第44-45页 |
5.5 隐名股东制度的信托化改造的设计 | 第45-48页 |
5.5.1 隐名股东股权信托合同 | 第45-46页 |
5.5.2 隐名股东股权信托登记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