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选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9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第2章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现状分析 | 第32-60页 |
2.1 国外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现状 | 第32-44页 |
2.1.1 美国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现状 | 第32-38页 |
2.1.2 日本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现状 | 第38-41页 |
2.1.3 俄罗斯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现状 | 第41-44页 |
2.2 我国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现状 | 第44-58页 |
2.2.1 人员投入 | 第45-47页 |
2.2.2 资金投入 | 第47-54页 |
2.2.3 创新产出 | 第54-58页 |
2.3 我国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58-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3章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及分析 | 第60-80页 |
3.1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特征分析 | 第60-63页 |
3.1.1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界定 | 第60-61页 |
3.1.2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特征分析 | 第61-63页 |
3.2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 第63-75页 |
3.2.1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 第64-66页 |
3.2.2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市场创新能力分析 | 第66-68页 |
3.2.3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管理创新能力分析 | 第68-71页 |
3.2.4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效益获得能力分析 | 第71-73页 |
3.2.5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支撑能力分析 | 第73-75页 |
3.3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体系构成要素关联分析 | 第75-78页 |
3.3.1 动力机制下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关联分析 | 第75-76页 |
3.3.2 协调机制下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关联分析 | 第76-77页 |
3.3.3 激励机制下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关联分析 | 第77-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105页 |
4.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80-82页 |
4.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 第80-81页 |
4.1.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第81-82页 |
4.2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 第82-84页 |
4.2.1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确定 | 第82页 |
4.2.2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84页 |
4.3 研究假设及影响形成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 第84-88页 |
4.3.1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观测变量的确定 | 第85-86页 |
4.3.2 影响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 第86-88页 |
4.4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 | 第88-104页 |
4.4.1 调查问卷设计及问卷调查 | 第88-91页 |
4.4.2 数据分析和检验 | 第91-99页 |
4.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实证分析与结果 | 第99-103页 |
4.4.4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解释 | 第103-10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5章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5-118页 |
5.1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初选指标体系设计 | 第105-107页 |
5.1.1 指标设计原则 | 第105-106页 |
5.1.2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初选 | 第106-107页 |
5.2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 第107-114页 |
5.2.1 群组决策特征根方法基本原理 | 第108-110页 |
5.2.2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 第110-111页 |
5.2.3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筛选 | 第111-113页 |
5.2.4 评价指标鉴别能力分析筛选 | 第113-114页 |
5.3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 | 第114-117页 |
5.3.1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4页 |
5.3.2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解释 | 第114-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6章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 | 第118-134页 |
6.1 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基本原理 | 第118-121页 |
6.1.1 模糊集理论 | 第118-119页 |
6.1.2 Fuzzy AHP方法基本原理 | 第119-120页 |
6.1.3 TOPSIS方法基本原理 | 第120-121页 |
6.1.4 集对分析及联系度 | 第121页 |
6.2 基于FAHP-改进TOPSIS的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 第121-123页 |
6.3 基于FAHP-改进TOPSIS的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 | 第123-133页 |
6.3.1 军民结合企业的选择 | 第123-124页 |
6.3.2 基于FAHP的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124-128页 |
6.3.3 基于联系度改进TOPSIS的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 | 第128-13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7章 提升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对策 | 第134-144页 |
7.1 营造有利于提升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政策法律环境 | 第134-136页 |
7.1.1 营造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的政策体系 | 第134-135页 |
7.1.2 营造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的法制环境 | 第135-136页 |
7.2 加强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建设 | 第136-138页 |
7.2.1 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 | 第136-137页 |
7.2.2 加强军民企业之间的互动 | 第137-138页 |
7.3 促进军民结合企业区域创新集群发展 | 第138-141页 |
7.3.1 加强区域创新平台建设 | 第139-140页 |
7.3.2 促进军民结合企业创新集群成长 | 第140-141页 |
7.4 增强军民结合企业综合实力 | 第141-143页 |
7.4.1 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 第141-142页 |
7.4.2 强化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观念 | 第142页 |
7.4.3 提升军民结合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管理水平 | 第142页 |
7.4.4 健全军民结合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 第142-14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结论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附表1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