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社会化养老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2.1 社会化养老的内涵与特点 | 第15-18页 |
2.1.1 社会化养老的基本内涵 | 第15页 |
2.1.2 社会化养老的主要方式 | 第15-18页 |
2.2 社会化养老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页 |
2.2.2 老年需求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9页 |
2.2.4 政府失灵理论 | 第19页 |
2.2.5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3 社会化养老的制度依据 | 第20-22页 |
2.3.1 社会保障的制度依据 | 第20-21页 |
2.3.2 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 | 第21-22页 |
2.4 社会化养老的发展趋势 | 第22-25页 |
2.4.1 服务的对象由单一化向公众化发展 | 第22页 |
2.4.2 服务的提供由政府包揽向社会化参与发展 | 第22页 |
2.4.3 服务的内容由生活救济向内容多样化发展 | 第22-23页 |
2.4.4 服务的格局由集中式养老向多形式养老发展 | 第23页 |
2.4.5 服务的资金来源由财政拨款向多渠道筹资发展 | 第23-24页 |
2.4.6 服务的体系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 | 第24-25页 |
第3章 常德市社会化养老的困境 | 第25-32页 |
3.1 常德社会化养老服务现状 | 第25-26页 |
3.1.1 养老服务机构日益完善 | 第25页 |
3.1.2 居家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 第25页 |
3.1.3 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受到鼓励支持 | 第25-26页 |
3.2 常德社会化养老面临的困境 | 第26-29页 |
3.2.1 养老服务的需求剧增 | 第26-27页 |
3.2.2 养老服务的供给不足 | 第27页 |
3.2.3 养老服务的水平不高 | 第27-28页 |
3.2.4 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比较困难 | 第28-29页 |
3.3 常德社会化养老致困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3.3.1“空巢化”削弱了家庭养老服务的功能 | 第29-30页 |
3.3.2 养老服务的投入不足 | 第30页 |
3.3.3 享受的优惠政策难以兑现 | 第30-31页 |
3.3.4 养老服务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 第31-32页 |
第4章 国内外其它地区社会化养老的经验借鉴 | 第32-37页 |
4.1 国外社会化养老的模式及特点 | 第32-34页 |
4.1.1 市场主导下的美国养老社区建设 | 第32页 |
4.1.2 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 | 第32-33页 |
4.1.3 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 | 第33-34页 |
4.2 国内其他城市社会化养老的模式及特点 | 第34-35页 |
4.2.1 上海的持续养老模式 | 第34页 |
4.2.2 北京的“9064”养老发展战略 | 第34-35页 |
4.2.3 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深圳模式 | 第35页 |
4.3 国内外其他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经验启示 | 第35-37页 |
第5章 常德市社会化养老脱困对策思考 | 第37-42页 |
5.1 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宏观引导 | 第37-38页 |
5.1.1 积极引导养老观念的转变 | 第37页 |
5.1.2 科学规划养老服务的发展 | 第37-38页 |
5.1.3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 | 第38页 |
5.2 落实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38-40页 |
5.2.1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 第38-39页 |
5.2.2 探索混合型的运管模式 | 第39页 |
5.2.3 兑现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 第39-40页 |
5.3 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保障 | 第40-42页 |
5.3.1 强化养老服务的经费保障 | 第40页 |
5.3.2 强化养老服务的人才保障 | 第40页 |
5.3.3 强化养老服务的组织保障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