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汽车模具发展概况 | 第14-19页 |
1.2.1 汽车模具的分类 | 第14-15页 |
1.2.2 汽车模具常用材料 | 第15页 |
1.2.3 国内外汽车模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9页 |
1.3 双液复合铸造工艺 | 第19-22页 |
1.3.1 双液复合铸造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2 液复合铸造的应用概况 | 第21-22页 |
1.4 液—液复合界面结合机理 | 第22-23页 |
1.4.1 机械结合 | 第22页 |
1.4.2 扩散结合 | 第22-23页 |
1.4.3 反应结合 | 第23页 |
1.5 消失模铸造工艺及其数值模拟 | 第23-24页 |
1.5.1 消失模铸造工艺 | 第23-24页 |
1.5.2 消失模铸造工艺的数值模拟 | 第24页 |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6.1 选题背景 | 第24-25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27-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7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27-30页 |
2.4 实验检测分析 | 第30-32页 |
2.4.1 拉伸实验 | 第30页 |
2.4.2 韦氏硬度实验 | 第30页 |
2.4.3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0-31页 |
2.4.4 着色探伤 | 第31-32页 |
第3章 双液复合铸造工艺及其参数的优化 | 第32-41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双金属汽车修边模具材料的选择 | 第32-33页 |
3.3 双液复合铸造工艺制造汽车模具的特点及其方案 | 第33-34页 |
3.4 双液复合铸造工艺参数的拟定 | 第34-37页 |
3.4.1 浇注系统各组元尺寸的拟定 | 第34-35页 |
3.4.2 双金属浇注温度的拟定 | 第35页 |
3.4.3 双金属浇注间隔时间的拟定 | 第35-37页 |
3.5 双金属修边模具浇注方式的优化 | 第37-40页 |
3.5.1 工作部分浇注方式的优化 | 第37-40页 |
3.5.2 基座部分浇注方式的拟定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双金属汽车修边模具的组织性能研究 | 第41-64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双金属复合界面宏观形貌分析 | 第41-43页 |
4.3 双金属复合界面微观形貌分析 | 第43-45页 |
4.4 双金属过渡层的厚度分析 | 第45-46页 |
4.5 双金属复合界面微观组织 | 第46-56页 |
4.5.1 过渡层附近石墨形态的演变 | 第47-52页 |
4.5.2 双金属过渡层微观组织分析 | 第52-54页 |
4.5.3 双金属复合界面元素浓度分布 | 第54-56页 |
4.6 双金属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56-59页 |
4.6.1 双金属界面结合强度分析 | 第56-57页 |
4.6.2 复合界面显微硬度分析 | 第57-59页 |
4.7 双金属过渡层的形成 | 第59-61页 |
4.8 双金属界面结合机理研究 | 第61-63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双金属修边模铸造工艺的验证 | 第64-67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双金属修边模具的现场浇注 | 第64-65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