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需求的国学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概念阐释 | 第12-13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五、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国学信息传播发展与功能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国学信息传播热潮的兴起 | 第18-21页 |
一、政策支持保障国学传播 | 第18页 |
二、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第18-19页 |
三、社会发展推动国学传播 | 第19-20页 |
四、技术变革拓宽传播渠道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国学信息传播功能分析 | 第21-23页 |
一、国家层面对内功能:促进民族文化复兴 | 第21-22页 |
二、国家层面对外功能:提升软实力加强文化互联 | 第22页 |
三、个人层面:提升个人修养,促进和谐共处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国学信息传播发展情况 | 第23-28页 |
一、国学传播线上线下渠道增多 | 第23-24页 |
二、国学传播内容范围拓展 | 第24-25页 |
三、国学传播流于形式内容质量堪忧 | 第25-26页 |
四、国学传播目的功利化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国学信息传播效果调查与分析 | 第28-46页 |
第一节 受众对国学信息的认知与态度调查 | 第29-33页 |
一、选择受众需求视角的原因 | 第29页 |
二、问卷调查法研究设计 | 第29-32页 |
三、访谈调查法研究设计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国学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 第33-42页 |
一、受众整体对国学信息认知程度高 | 第33-35页 |
二、受众对国学传播价值持肯定态度 | 第35-39页 |
三、受众使用行为获满足案例分析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国学信息传播面临困境 | 第42-46页 |
一、受众对国学认知理解浮于表层 | 第42-43页 |
二、新媒体时代受众框架限制态度转变 | 第43-44页 |
三、国学信息传播飞返效应难约束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国学信息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6-57页 |
第一节 传播主体可信度与权威性 | 第47-49页 |
一、可信度差降低受众接受度 | 第47-48页 |
二、权威性削弱受众理解难深刻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传播内容专业性和平衡性 | 第49-51页 |
一、浅层科普式传播内容难调众口 | 第49-50页 |
二、内容供求不平衡易致飞返效应 | 第50-51页 |
第三节 传播渠道选择与形式创新 | 第51-54页 |
一、渠道与形式匹配度制约传播效果 | 第52-53页 |
二、渠道选择制约国学节目热度 | 第53-54页 |
第四节 受众个人特征与文化背景 | 第54-57页 |
一、个人喜好影响渠道选择 | 第54-55页 |
二、文化背景制约传播效果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国学信息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 第57-63页 |
第一节 打造权威国学品牌,普及专家顾问制度 | 第57-58页 |
一、打造国学品牌,强化权威性 | 第57-58页 |
二、普及顾问制度,提高可信度 | 第58页 |
第二节 国学内容垂直发展,传播主题贴近时代 | 第58-60页 |
一、坚持内容为王,垂直深度挖掘 | 第59页 |
二、结合时代发展,精选传播主题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建立国学传播联盟,渠道联动创新形式 | 第60-61页 |
一、建立传播联盟,引入更多媒介 | 第60-61页 |
二、创新传播形式,加强渠道联动 | 第61页 |
第四节 营造国学传播环境,提高受众国学素养 | 第61-63页 |
一、巧用国学数据,营造传播环境 | 第61-62页 |
二、促进国学社交,提高受众素养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