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1.2.1 会馆 | 第14-15页 |
| 1.2.2 山陕会馆 | 第15页 |
| 1.2.3 山陕会馆装饰元素 | 第15-16页 |
| 1.2.4 室内设计 | 第16页 |
| 1.3 研究对象、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明清山陕会馆 | 第18-28页 |
| 2.1 明清山陕会馆的设立 | 第18-21页 |
| 2.1.1 历史背景 | 第18-19页 |
| 2.1.2 地理条件 | 第19页 |
| 2.1.3 山陕文化 | 第19-20页 |
| 2.1.4 经济社会原因 | 第20-21页 |
| 2.2 明清现存著名山陕会馆 | 第21-28页 |
| 2.2.1 社旗山陕会馆 | 第22-24页 |
| 2.2.2 聊城山陕会馆 | 第24-26页 |
| 2.2.3 襄樊山陕会馆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明清山陕会馆的装饰元素分析 | 第28-40页 |
| 3.1 山陕会馆建筑雕刻艺术 | 第28-31页 |
| 3.1.1 石雕艺术 | 第28-29页 |
| 3.1.2 木雕艺术 | 第29-30页 |
| 3.1.3 砖雕艺术 | 第30-31页 |
| 3.2 装饰装修 | 第31-33页 |
| 3.2.1 外檐装饰 | 第32页 |
| 3.2.2 内檐隔断 | 第32-33页 |
| 3.2.3 墙面、地面、门窗 | 第33页 |
| 3.3 其他装饰 | 第33-35页 |
| 3.3.1 陈设 | 第33-34页 |
| 3.3.2 彩绘 | 第34-35页 |
| 3.3.3 楹联、匾额 | 第35页 |
| 3.4 建筑和室内布局 | 第35-37页 |
| 3.4.1 建筑布局 | 第35-36页 |
| 3.4.2 室内布局 | 第36页 |
| 3.4.3 园林景观 | 第36-37页 |
| 3.5 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特点 | 第37-39页 |
| 3.5.1 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 | 第37-38页 |
| 3.5.2 多样化的装饰方式 | 第38页 |
| 3.5.3 深厚的文化底蕴 | 第38-39页 |
| 3.6 山陕会馆装饰元素的价值 | 第39-40页 |
| 3.6.1 山陕会馆装饰元素的认识价值 | 第39页 |
| 3.6.2 山陕会馆装饰元素的审美价值 | 第39页 |
| 3.6.3 山陕会馆装饰元素的情感价值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山陕会馆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第40-43页 |
| 4.1 现代室内设计趋势与山陕会馆装饰元素的关联 | 第40-42页 |
| 4.1.1 现代室内设计的特征 | 第40-41页 |
| 4.1.2 现代室内设计的趋势 | 第41-42页 |
| 4.2 可应用与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表现 | 第42-43页 |
| 4.2.1 中式古典主义风格 | 第42页 |
| 4.2.2 新古典主义风格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山陕会馆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第43-52页 |
| 5.1 山陕会馆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第43-44页 |
| 5.1.1 传承地域文化的原则 | 第43页 |
| 5.1.2 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 第43-44页 |
| 5.1.3 和谐统一的原则 | 第44页 |
| 5.1.4 人本与创新的原则 | 第44页 |
| 5.2 现代室内设计中对山陕会馆装饰元素的借鉴方法 | 第44-49页 |
| 5.2.1 直接运用装饰内容 | 第44-45页 |
| 5.2.2 元素符号的提取与创新 | 第45-46页 |
| 5.2.3 借鉴传统装饰构件原理 | 第46-47页 |
| 5.2.4 颜色与尺度的延续和变异 | 第47-48页 |
| 5.2.5 传统空间意境的营造 | 第48-49页 |
| 5.3 应用实例 | 第49-52页 |
| 5.3.1 实例一山西晋商大酒店 | 第49-50页 |
| 5.3.2 实例二山西通宇假日酒店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