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干旱条件下小麦苗期和花后生物量QTL定位及抗旱性种质资源筛选

中文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1页
1 前言第12-20页
    1.1 小麦数量性状研究进展第12-17页
        1.1.1 遗传图谱研究第12-13页
        1.1.2 QTL定位的原理第13页
        1.1.3 QTL定位群体第13-14页
        1.1.4 QTL定位的方法第14-15页
        1.1.5 图谱构建及QTL定位软件第15-16页
        1.1.6 条件QTL第16-17页
    1.2 小麦生物量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1 小麦苗期生物量研究第17-18页
        1.2.2 小麦生物产量研究进展第18页
    1.3 小麦其他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1 株高QTL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2 有效分蘖数QTL研究进展第19页
    1.4 小麦抗旱性研究进展第19-20页
        1.4.1 形态结构与抗旱性第19页
        1.4.2 生理性状第19-20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0页
2 材料方法第20-23页
    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 小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第20-21页
    2.3 试验方法第21-23页
        2.3.1 苗期抗旱性鉴定第21-22页
            2.3.1.1 RIL群体小麦苗期试验第21页
            2.3.1.2 小麦萌发期抗旱性筛选第21-22页
            2.3.1.3 小麦苗期抗旱性筛选第22页
        2.3.2 田间种植第22-23页
    2.4 数据处理第23页
3 结果分析第23-58页
    3.1 小麦苗期QTL定位第23-29页
        3.1.1 小麦苗期表型值分析第23-25页
        3.1.2 小麦苗期加性QTL定位第25-29页
    3.2 小麦花后主茎生物产量的QTL分析第29-35页
        3.2.1 小麦花后主茎生物量的表型数据分析第29-30页
        3.2.2 小麦花后主茎生物量的QTL定位第30-35页
            3.2.2.1 小麦花后主茎生物量的加性QTL定位第30-32页
            3.2.2.2 小麦花后主茎生物产量的加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第32-33页
            3.2.2.3 小麦花后主茎生物产量的上位性效应第33-35页
    3.3 小麦花后主茎不同部位生物产量的QTL分析第35-49页
        3.3.1 小麦花后主茎不同部位生物量的表型数据分析第35-36页
        3.3.2 小麦花后主茎不同部位生物产量的QTL定位第36-49页
            3.3.2.1 小麦花后主茎不同部位生物产量的加性QTL定位第36-43页
            3.3.2.2 小麦花后主茎不同部位生物产量的加性及与环境互作效应第43-44页
            3.3.2.3 小麦花后主茎不同部位生物产量的加性及与环境互作效应第44页
            3.3.2.4 小麦花后主茎不同部位生物产量的上位性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第44-49页
    3.4 小麦花后单穗籽粒重量QTL分析第49-50页
        3.4.1 小麦花后单穗籽粒重量表型分析第49页
        3.4.2 小麦花后单穗产量加性QTL分析第49-50页
    3.5 小麦花后小区生物量QTL分析第50-52页
        3.5.1 小麦花后小区生物量表型值第50-51页
        3.5.2 小麦花后不同时期小区生物量QTL定位第51-52页
    3.6 小麦花后主茎绿叶面积QTL分析第52-54页
        3.6.1 小麦花后绿叶面积表型值第52-53页
        3.6.2 小麦花后绿叶面积QTL分析第53-54页
    3.7 小麦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QTL分析第54-57页
        3.7.1 小麦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表型值第54-55页
        3.7.2 小麦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QTL第55-57页
    3.8 抗旱性种质资源筛选第57-58页
4 讨论第58-60页
    4.1 QTL位点的一因多效和多效性区间第58-59页
    4.2 QTL位点与环境的互作第59页
    4.3 QTL上位性效应分析第59页
    4.4 与前人研究比较第59-60页
5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致谢第68-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忍冬果实总黄酮、总多酚和原花青素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下一篇:生物降解膜覆盖及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大蒜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