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胁迫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9-29页
    1.1 纳米材料概述第11-15页
        1.1.1 纳米材料基本特性第11-13页
        1.1.2 纳米材料应用现状第13-15页
    1.2 纳米材料对藻的毒性及其研究进展第15-24页
        1.2.1 纳米材料对藻的毒性效应第15-19页
        1.2.2 纳米材料的对藻类的毒性表征第19-21页
        1.2.3 纳米金属及氧化物的致毒机制第21-24页
    1.3 莱茵衣藻概述第24-25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1.5.1 本文研究内容第26页
        1.5.2 本文技术路线第26-28页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28-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40页
    2.1 实验材料第29-32页
        2.1.1 药品及主要仪器设备第29-30页
        2.1.2 莱茵衣藻培养第30-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40页
        2.2.1 莱茵衣藻细胞计数第32页
        2.2.2 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胁迫效应第32-34页
        2.2.3 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胁迫机制第34-38页
        2.2.4 数据分析第38-4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0-57页
    3.1 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胁迫效应第40-46页
        3.1.1 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生长特性的胁迫效应—个体水平第40-42页
        3.1.2 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细胞膜通透性的胁迫效应—细胞结构水平第42-43页
        3.1.3 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光合色素的胁迫效应—细胞内含物水平第43-44页
        3.1.4 小结第44-46页
    3.2 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胁迫机制第46-57页
        3.2.1 自由离子释放机制第46-48页
        3.2.2 氧化胁迫机制第48-54页
        3.2.3 抑制光合作用第54-55页
        3.2.4 胁迫机理分析第55-56页
        3.2.5 小结第56-57页
4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57-58页
    4.2 问题与展望第58-59页
5 参考文献第59-65页
6 致谢第65-66页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废弃矿物掺合料水工混凝土氯离子侵蚀、碳化及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下一篇:泗河流域径流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