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4-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7页 |
五、研究区域与方法 | 第17-20页 |
第一章 边境旅游与地域系统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 第20-38页 |
第一节 国外边境旅游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一、边境旅游需求研究 | 第20-22页 |
二、边境旅游供给研究 | 第22页 |
三、边境旅游的合作与冲突研究 | 第22-24页 |
四、边境旅游的效应研究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国内边境旅游研究 | 第26-29页 |
一、边境旅游需求研究 | 第26-27页 |
二、边境旅游供给研究 | 第27-28页 |
三、边境旅游的合作与管理调控研究 | 第28-29页 |
四、国内边境旅游的效应研究 | 第29页 |
第三节 国内外边境旅游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29-33页 |
一、文献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二、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 第30-3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经典理论在边境旅游研究的应用 | 第33-38页 |
一、地缘经济理论及应用 | 第33页 |
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及应用 | 第33-34页 |
三、核心-边缘理论及应用 | 第34页 |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与空间经济学理论及应用 | 第34-35页 |
五、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应用 | 第35-36页 |
六、系统理论与协同论的应用 | 第36页 |
七、协同理论及应用 | 第36-38页 |
第二章 边境旅游地域系统构成 | 第38-49页 |
第一节 边境旅游与边境旅游地域系统概述 | 第38-41页 |
一、边境旅游的界定 | 第38-39页 |
二、边境旅游分类 | 第39-40页 |
三、旅游地域系统的界定 | 第40页 |
四、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的内涵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特点 | 第41-42页 |
一、敏感度高与涉外性强 | 第41页 |
二、交互共存性、圈层叠加性 | 第41-42页 |
三、多种利益主体 | 第42页 |
四、异质性明显 | 第42页 |
第三节 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的结构 | 第42-45页 |
一、要素结构 | 第42-44页 |
二、地域结构 | 第44-45页 |
三、边境旅游地域系统与外部联系 | 第45页 |
第四节 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的类型 | 第45-48页 |
一、从景观地域角度 | 第45页 |
二、从经济学角度 | 第45-46页 |
三、从其辐射程度与影响力角度 | 第46-47页 |
四、按边境国分类 | 第47-48页 |
第五节 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48-49页 |
一、地缘政治关系 | 第48页 |
二、边境城市发展水平 | 第48页 |
三、边境资源组合与存量 | 第48页 |
四、社会历史因素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诊断 | 第49-77页 |
第一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阶段 | 第49-50页 |
一、萌芽阶段(1978年-1991年)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寄生发展 | 第49页 |
二、起步阶段(1991-2000)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共生发展 | 第49-50页 |
三、发展阶段(2001-今)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伴生发展 | 第50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系统构成 | 第50-52页 |
第三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系统供给现状 | 第52-60页 |
一、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供给系统构成 | 第52页 |
二、东北地区边境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数量 | 第52-57页 |
三、旅游资源质量等级 | 第57-59页 |
四、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吸引物的特点 | 第59-60页 |
第四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通道系统现状 | 第60-62页 |
一、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区域的居边而不远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好 | 第60页 |
二、东北地区的边境旅游的服务设施现状 | 第60页 |
三、东北地区的边境旅游的信息宣传效应现状 | 第60-62页 |
第五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需求系统现状与时空特征 | 第62-73页 |
一、市场现状结构 | 第63-71页 |
二、旅游市场特征 | 第71-73页 |
第六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典型区诊断分析 | 第73-77页 |
一、典型区概述 | 第73页 |
二、调研区域与样本选择 | 第73页 |
三、调研分析 | 第73-77页 |
第四章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内部联系 | 第77-91页 |
第一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的赋存景观环境 | 第77-78页 |
一、东北雄壮的山水格局为依托 | 第77页 |
二、丰富而高等级的自然旅游资源 | 第77页 |
三、高等级的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集中在边境地区 | 第77-78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的特点 | 第78-80页 |
一、旅游资源分布具有等级集中性、整个地域系统呈条带状 | 第78-79页 |
二、地域结构呈现多圈层化与互斥化 | 第79页 |
三、边贸(外向性)与城市化(依赖性)相互依存 | 第79页 |
四、敏感性与神秘性明显 | 第79-80页 |
第三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的相互作用 | 第80-91页 |
一、边境旅游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特征 | 第80-81页 |
二、指标体系构建 | 第81页 |
三、数据来源 | 第81-82页 |
四、边境旅游地域系统城市内部作用 | 第82-89页 |
五、边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总强度分析 | 第89页 |
六、边境旅游地域系统中边境城市的等级层次 | 第89-91页 |
第五章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的溢出效应 | 第91-128页 |
第一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外部环境 | 第91-92页 |
一、边境城市是基点也是对外联系的源点 | 第91页 |
二、边境城市空间网络结构 | 第91-92页 |
第二节 边境旅游地域系统对东北地区的经济作用 | 第92-105页 |
一、对外联系测度与ARCGIS网络分析 | 第92-96页 |
二、对外经济作用强度分析 | 第96-100页 |
三、对外联系层次结构分析 | 第100-105页 |
第三节 边境旅游城市化发展与边境旅游系统的协同发展 | 第105-114页 |
一、城市化指标选取 | 第105-106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106页 |
三、测度结果分析 | 第106-112页 |
四、作用机制 | 第112-114页 |
第四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的经济溢出效应分析 | 第114-128页 |
一、边境城市与中心职能城市间的旅游经济溢出模型 | 第114-116页 |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16页 |
三、溢出分析 | 第116-128页 |
第六章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的发展与对策建议 | 第128-138页 |
第一节 边境旅游发展政策与合作模式 | 第128-134页 |
一、东北地区边境旅游政策现状 | 第128-130页 |
二、东北地区边境旅游跨境合作现状 | 第130-131页 |
三、国外边境跨境合作模式 | 第131-134页 |
四、图们江跨境旅游合作模式 | 第134页 |
第二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地域系统发展战略 | 第134-136页 |
一、管理机制与政策创意战略 | 第135页 |
二、旅游与贸易互动发展的战略 | 第135页 |
三、跨区域跨国合作的战略 | 第135页 |
四、区域特色战略 | 第135-136页 |
五、产业协同发展战略 | 第136页 |
第三节 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建议 | 第136-138页 |
一、从只挣“过路钱”转向建立边境城市旅游综合体 | 第136-137页 |
二、由有“路”不“通”转向边境旅游通道“无障碍” | 第137页 |
三、从边境城市“单打”转向跨区域合作 | 第137页 |
四、从等待政策体制转向自主创新“政策体制” | 第137-13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0页 |
一、本文主要结论 | 第138-139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139页 |
三、研究局限与末来研究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附录 | 第148-152页 |
后记 | 第152-155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