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1.1 Irisin的介绍 | 第11-14页 |
1.1.1 Irisin的发现 | 第11页 |
1.1.2 Irisin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 脂肪细胞的分类和作用 | 第14-17页 |
1.2.1 白色、棕色、米色脂肪细胞 | 第14-15页 |
1.2.2 WAT与BAT的相互转化——棕化现象 | 第15-17页 |
1.3 Irisin与脂代谢 | 第17-19页 |
1.3.1 脂代谢关键酶 | 第17-18页 |
1.3.2 Irisin与脂代谢的关系 | 第18-19页 |
1.4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19-21页 |
1.4.1 大肠杆菌作为原核表达系统的优势 | 第19页 |
1.4.2 载体的选择 | 第19页 |
1.4.3 融合表达系统 | 第19-21页 |
第二章 Irisin的原核表达 | 第21-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21-22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2.2.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第23-24页 |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4页 |
2.2.3 胶回收 | 第24-25页 |
2.2.4 质粒小量抽提 | 第25-26页 |
2.2.5 双酶切 | 第26页 |
2.2.6 连接 | 第26页 |
2.2.7 转化 | 第26-27页 |
2.2.8 SDS-PAGE电泳 | 第27-28页 |
2.2.9 IPTG诱导浓度的优化 | 第28-29页 |
2.2.10 IPTG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29页 |
2.2.11 Western Blot | 第29-30页 |
2.2.12 Irisin的纯化 | 第30-31页 |
2.2.13 BCA法蛋白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3.1 表达载体设计 | 第32-33页 |
2.3.2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与双酶切 | 第33页 |
2.3.3 转化与测序 | 第33-34页 |
2.3.4 重组子转化到表达菌株 | 第34页 |
2.3.5 IPTG诱导浓度优化结果 | 第34-35页 |
2.3.6 IPTG诱导时间优化结果 | 第35-36页 |
2.3.7 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 第36-37页 |
2.3.8 纯化结果 | 第37-38页 |
2.3.9 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Irisin对脂肪细胞脂代谢的影响 | 第40-5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1 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3.2.1 3T3-L1细胞的培养 | 第41页 |
3.2.2 RNA提取 | 第41-42页 |
3.2.3 qPCR | 第42-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3.3.1 GST-irisin对脂肪细胞棕化的作用 | 第44-45页 |
3.3.2 GST-irisin提高脂肪分解关键酶的mRNA表达水平 | 第45-47页 |
3.3.3 GST-irisin促进FNDC5的表达 | 第47-48页 |
3.3.4 GST-irisin对脂肪细胞葡萄糖利用率的影响 | 第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