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 创新点 | 第19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现状及债务风险表现 | 第20-30页 |
一、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一)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二) 安徽省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与结构特点 | 第22-27页 |
(一) 地方融资平台负债规模 | 第22-23页 |
(二) 地方融资平台负债结构 | 第23-24页 |
(三)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发展的趋势 | 第24-27页 |
三、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表现 | 第27-30页 |
(一) 部分地区负债率超过警戒线 | 第27-28页 |
(二) 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较高 | 第28-29页 |
(三) 评级下调的融资平台数量增加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成因及风险防控上存在的问题 | 第30-39页 |
一、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成因 | 第30-36页 |
(一) 宏观层面原因 | 第30-32页 |
(二) 微观层面原因 | 第32-36页 |
二、债务风险防控上的防控的问题 | 第36-39页 |
(一) 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疏于管理 | 第36页 |
(二) 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缺少监督 | 第36-37页 |
(三) 融资平台自身债务管理混乱 | 第37-39页 |
第四章 A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案例分析 | 第39-46页 |
一、A融资平台运营情况 | 第39-42页 |
(一) 基本情况简介 | 第39-40页 |
(二) 财务状况分析 | 第40-42页 |
二、A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特征 | 第42-43页 |
(一) 负债规模激增 | 第42-43页 |
(二) 资产抵押比率高 | 第43页 |
(三) 现金流量不足 | 第43页 |
三、影响A融资平台偿债能力的因素 | 第43-46页 |
(一) 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补贴力度下降 | 第43-44页 |
(二) 基建项目回报周期过长,融资渠道收窄 | 第44-45页 |
(三) 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差,或有负债过高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 第46-51页 |
一、政府层面 | 第46-47页 |
(一) 优化政府投融资体系顶层设计 | 第46页 |
(二) 完善地方债务规模考核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三) 进一步放开地方债券发行范围 | 第47页 |
(四) 杜绝明股实债等变相融资行为 | 第47页 |
二、金融机构层面 | 第47-48页 |
(一) 加强融资平台存量债务的监管 | 第47页 |
(二) 严格按照要求审批新增债务项目 | 第47-48页 |
(三) 严格监控融资平台信贷资金流向 | 第48页 |
三、融资平台层面 | 第48-51页 |
(一) 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发展 | 第48-49页 |
(二) 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经营行为 | 第49页 |
(三) 多途径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