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污染物对甲状腺激素信号干扰的评价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新型污染物简介 | 第9-11页 |
1.2 甲状腺激素的信号干扰 | 第11-18页 |
1.2.1 甲状腺激素功能介绍 | 第11-13页 |
1.2.2 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 | 第13-14页 |
1.2.3 新型污染物对甲状腺激素信号的干扰 | 第14-18页 |
1.3 甲状腺激素信号干扰的评价技术 | 第18-19页 |
1.3.1 TH信号干扰体外评价技术 | 第18页 |
1.3.2 TH信号干扰体内评价技术 | 第18-19页 |
1.4 动物模型-TH调控的两栖动物变态发育 | 第19-23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路线 | 第23-25页 |
2 T3诱导非洲爪蛙变态试验方法的优化 | 第25-45页 |
2.1 引言 | 第25-27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3 实验取材与方法 | 第28-31页 |
2.3.1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8页 |
2.3.2 实验动物 | 第28-30页 |
2.3.3 暴露和取样 | 第30-31页 |
2.4 形态学观察 | 第31页 |
2.5 TH响应基因表达分析 | 第31-34页 |
2.5.1 RNA提取 | 第31页 |
2.5.2 反转录 | 第31-32页 |
2.5.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2-34页 |
2.6 数据统计 | 第34页 |
2.7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2.7.1 T3诱导蝌蚪的整体形态影响 | 第34-41页 |
2.7.2 T3诱导的基因表达 | 第41-43页 |
2.8 T3诱导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选择 | 第43-44页 |
2.9 小结 | 第44-45页 |
3 双酚S干扰T3诱导的非洲爪蛙变态试验 | 第45-56页 |
3.1 引言 | 第45-47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3.3 实验取材与方法 | 第47-48页 |
3.3.1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7页 |
3.3.2 实验动物 | 第47-48页 |
3.4 双酚S导致T3诱导非洲爪蛙变态死亡 | 第48页 |
3.4.1 暴露和观察 | 第48页 |
3.4.2 实验结果 | 第48页 |
3.5 双酚S干扰T3诱导非洲爪蛙变态 | 第48-49页 |
3.5.1 暴露和取样 | 第49页 |
3.5.2 数据统计 | 第49页 |
3.6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3.6.1 双酚S对蝌蚪整体形态的影响 | 第49-53页 |
3.6.2 肠基因表达分析 | 第53-55页 |
3.7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4 双酚S干扰非洲爪蛙自发变态试验 | 第56-59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6页 |
4.3 实验取材与方法 | 第56页 |
4.3.1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6页 |
4.3.2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4.4 暴露和取样 | 第56-57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4.6 小结 | 第58-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9页 |